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48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玉簪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玉簪新品种INN的无菌苗基部组织为组培材料,进行组织快繁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簪诱导阶段以培养基Ms+0.5mg/LNAA+0.1mg/L6-BA效果最好;芽的分化增殖以培养基Ms+0,1mg/L6-BA(液)最佳;生根阶段的适宜培养基为MS+0.5mg/LIBA(液)和MS+50mg/LSAL。  相似文献   
22.
银耳芽孢液体发酵培养基正交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耳是我国著名的食用菌和药用菌 ,如四川通江银耳、福建漳州雪耳一直享誉国内外。具有强筋补肾、滋阴润肺、止咳补血、壮脑提神等功效 ,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1,2 ,3 ,4〕。从银耳子实体和芽孢中提取的多糖均能显著增强正常小鼠腹腔巨噬能力。银耳芽孢发酵液与孢子多糖对急性渗出水肿型炎症有一定的抗炎作用。由于目前国内进行银耳菌丝深层发酵提取多糖投资较大 ,尚未规模推广 ,因而银耳芽孢的液体发酵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就银耳芽孢液体培养培养基作正交筛选 ,以期为规模生产银耳多糖作准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  相似文献   
23.
淮椒98—1是江苏省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对本所的辣椒种质资源进行抗病性、主要经济性状综合鉴定的基础上,进行多代自交分离,选择优良单株、单果,并于1996年底选定优良株系M13—98和F4—1为亲本配制而成的一代杂种。母本M13—98始花节位为第8—9节,分枝多,挂果能力强,果实长羊角形、绿色,果面光滑且有光泽,果长16.0cm,果肩宽2.2cm,抗病性、抗逆性突出。  相似文献   
24.
银耳菌丝体生长营养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耳纯菌丝生长的营养试验表明,香灰菌浸出液对银耳菌丝体稳定生长、延缓其胶质化具有较好作用;添加了香灰菌浸出液的培养基较适于银耳菌丝体的稳定生长,但以香灰菌浸出液加入量为500ml的AL5培养基效果最好;而香灰菌菌龄及不同培养方式对这种促进作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5.
江苏省淮安市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农业由动物、植物二维资源构成 ,其产品利用率为 4 0 %~ 5 0 % ,有 5 0 %以上的资源不能被利用而废弃 ,有的废弃物甚至成为环境污染的根源。有鉴于此 ,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创建“三色农业”———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的构想。所谓白色农业 ,即微生物资源产业化 ,是利用发酵工程、酶工程技术开发微生物资源 ,将由植物、动物资源组成的“二维结构”的传统农业 ,调整为植物、动物、微生物资源组成的“三维结构”的新农业。微生物方面目前包括以下六项产业 :(1)食用菌产业 ;(2 )微生物饲料 ;(3)微生物肥料 ;(4)微生物农药 ;(5 )微生…  相似文献   
26.
为了解淮安地区苏淮猪仔猪出现细菌性腹泻的病因并提供治疗方案,采集腹泻仔猪的肛拭子样品共95份,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细菌分离与鉴定、动物致病性鉴定及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试验共分离鉴定到78株大肠杆菌,92株沙门氏菌;动物致病性试验显示,大肠杆菌致小鼠死亡率为65.38%,沙门氏菌致小鼠死亡率为95.84%;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杆菌耐药率高于沙门氏菌,且均对青霉素类和林可霉素类高度耐药,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最低.多重耐药结果显示,所有分离菌株均为多重耐药菌株,大肠杆菌主要表现8~10耐,沙门氏菌主要表现在6~8耐.  相似文献   
27.
覆盖方式对温室红椒生长发育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温室红椒的生物学及土壤环境效应。采用田间试验,分析了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地膜加秸秆覆盖对温室红椒土壤温度、生长发育、营养品质、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地膜加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均可提高温室红椒土壤温度、株高和茎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3种覆盖处理均可提高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微生物总量和B/F值及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真菌数量,并提高红椒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地膜加秸秆覆盖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显著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不覆盖处理(对照)的1.77倍、1.63倍和1.81倍,产量分别增加11.12%、8.98%和15.99%。表明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特别是地膜加秸秆覆盖处理有利于改善温室红椒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理化性质,提高土壤温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促进红椒生长,改善品质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8.
利用杨木屑替代部分棉籽壳作为主料栽培茶树菇,结果表明,在培养料中加入10%~40%杨木屑均适合茶树菇菌丝生长,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茶树菇产量、生物学转化率和经济效益综合分析,培养料中添加30%杨木屑的配方(2)(杨木屑30%,棉籽壳40%,麸皮20%,玉米粉8%,石灰1%,轻钙1%)为优选配方。  相似文献   
29.
为了研究砧木对辣椒嫁接的影响,以洛椒188和先红1号为材料,选择3种不同砧木、2种不同嫁接方法进行试验,不同时期测量嫁接后辣椒茎粗、株高、果实长度、产量、根系活力和维生素C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嫁接可以明显提高辣椒的产量,与嫁接方法无关;但嫁接对辣椒的株高、茎粗、果实长度影响较小;洛椒188嫁接后维生素C含量明显增加,但先红1号嫁接后维生素C含量变化小;不同嫁接方法对辣椒的产量、维生素C含量等影响小。  相似文献   
30.
为增强氨杀灭土壤病原微生物、防控作物土传病害的效果,采用室内培养和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硝化抑制剂DMPP和(或)碳酸氢铵预处理潮土15 d,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细菌、真菌、氨氧化菌、辣椒疫霉菌数量的影响以及对辣椒疫病的防效,并对辣椒疫病的发病率与土壤理化及微生物学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为开发新的防控辣椒疫病的技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施加DMPP的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而土壤pH、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碳酸氢铵和DMPP配合施用处理土壤15 d,土壤细菌amo A基因拷贝数和辣椒疫霉菌ITS基因拷贝数分别降低34.9%(P0.05)和93.8%(P0.05);土壤16S r RNA基因拷贝数比未添加DMPP处理高出54.7%(P0.05);DMPP对土壤氨氧化古菌amo A基因拷贝数无显著影响。栽植辣椒28 d后,DMPP和碳酸氢铵配合施用处理的辣椒疫霉菌ITS基因拷贝数最低(2.1×10~5 copies·g~(-1)),其次为DMPP(15.4×10~5 copies·g~(-1));对照辣椒根际疫霉数量最高(37.1×10~5 copies·g~(-1)),分别比碳酸氢铵处理、DMPP处理和DMPP和碳酸氢铵配合施用处理高0.4倍、1.4倍和16.8倍。碳酸氢铵或DMPP处理过的土壤栽植辣椒28 d后,对照辣椒疫病发病率最高(95.00%),仅施用碳酸氢铵处理发病率次之(85.00%),DMPP和碳酸氢铵配合施用处理的发病率最低(32.20%),其防治效果达66.11%。辣椒疫病的发生率与土壤电导率、硝态氮含量、疫霉菌数量正相关,与土壤pH、铵态氮含量、细菌及真菌数量负相关。综上,碳酸氢铵和DMPP配合施用降低潮土氨氧化细菌的数量,从而增加铵态氮而降低硝态氮含量,提高了土壤pH,进而降低土壤疫霉菌数量,因而能有效防控辣椒疫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