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篇
  1篇
畜牧兽医   3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介孔材料是一种孔径介于2~50 nm之间的新型多孔固体材料,由于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优异的化学和热稳定性、孔径可调、密度低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已成为一种极具发展前途的药物传递载体系统(DDSs)。然而,基于介孔材料的DDSs在临床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为了系统总结介孔材料在药物传递中的研究进展以及更加高效地开发基于介孔材料的药物载体,作者将介孔材料分别按照空间的分布有序性和化学组成进行分类总结,根据空间分布是否有序将介孔材料分为有序介孔材料和无序介孔材料;按化学组成分为硅基介孔材料和非硅基介孔材料。作者介绍了介孔材料常用合成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水热合成法、微波合成法、相转变法和沉淀法等,其中溶胶凝胶法和水热合成法最为常用;同时也介绍了典型的、研究最广泛的介孔材料在化学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传递中的研究进展以及介孔材料种类、孔径大小、表面官能团和物理状态对其药物传递效率的影响。作者在文章最后讨论了基于介孔材料的DDSs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2.
春天是鸡病的高发季节,病原体大量繁殖,防疫如果跟不上,鸡群很可能会感染发病,造成传染病的流行。春季要想控制好鸡病,应着重饲养管理,免疫接种和预防性投药,笔者从这三个方面简述春季鸡病的防治及免疫。  相似文献   
23.
由于动物源性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威胁,对动物源性食品中磺胺类药物的残留检测尤为重要。样品前处理是兽药残留分析中的关键步骤,基于吸附剂的萃取技术在样品前处理中应用广泛,常用吸附剂包括C18固相萃取柱、HLB固相萃柱及石墨烯、碳纳米管、金属有机骨架等纳米材料。吸附剂的设计和选择是影响样品萃取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各种萃取技术中有不同的应用效果。本文总结了目前在动物源性食品中广泛应用的磺胺类药物萃取技术,如固相萃取、磁性固相微萃取、分散固相萃取等萃取技术中所应用的吸附剂种类和特点,尤其是对新型的纳米材料吸附剂(金属有机骨架、共价有机骨架、多壁碳纳米管等)的特点和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动物源性食品中磺胺类药物的残留检测中吸附剂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真菌毒素是真菌在食品或饲料中生长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这些低分子质量化合物既是天然存在的,同时也是无法避免的。真菌通过两种途径进入食物链,一方面可以直接从受真菌毒素污染的植物性食品成分进入食物链;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食物中产毒真菌生长的间接污染进入食物链。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成熟的玉米、谷物、大豆、高粱、花生和饲料作物中。食用受真菌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饲料会对人和动物造成急性或慢性毒性。真菌毒素除了有直接食用受霉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和饲料造成的不良影响外,还有因为摄入动物源性食品,如肉类、牛奶或鸡蛋,含有真菌毒素的残留物或代谢物而引起的公众健康问题。目前虽然已经鉴定出超过400种真菌毒素,但食物中广泛存在的6种毒素: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菌素、呕吐毒素及T-2毒素,已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持续的食品安全问题。该论文总结了6种真菌毒素的毒性,重点分析了近年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这几种真菌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总结分析去展望其在真菌毒素检测方面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5.
真菌毒素是真菌在食品或饲料中生长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这些低分子质量化合物既是天然存在的,同时也是无法避免的。真菌通过两种途径进入食物链,一方面可以直接从受真菌毒素污染的植物性食品成分进入食物链;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食物中产毒真菌生长的间接污染进入食物链。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成熟的玉米、谷物、大豆、高粱、花生和饲料作物中。食用受真菌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饲料会对人和动物造成急性或慢性毒性。真菌毒素除了有直接食用受霉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和饲料造成的不良影响外,还有因为摄入动物源性食品,如肉类、牛奶或鸡蛋,含有真菌毒素的残留物或代谢物而引起的公众健康问题。目前虽然已经鉴定出超过400种真菌毒素,但食物中广泛存在的6种毒素: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菌素、呕吐毒素及T-2毒素,已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持续的食品安全问题。该论文总结了6种真菌毒素的毒性,重点分析了近年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这几种真菌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总结分析去展望其在真菌毒素检测方面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6.
化学合成抗寄生虫药物虽效果显著,但易产生耐药性,残留高,毒副作用大,对环境不友好。抗寄生虫中草药如苦楝皮、槟榔等单方和万应散、驱虫散等复方具有安全、高效、不易产生耐药性的特性,副作用小,对人畜和环境友好。现已有众多商品化抗寄生虫中草药制剂应用于市场,如青蒿常山颗粒、白龙散等。但中草药传统剂型有待改进;给药剂量、时间间隔、药物质量安全评估不够严格;具有多靶点、多种有效成分和作用途径的特点,对其机理研究不够深入。因此,利用现代制剂工艺,采用纳米载药技术,建立与抗寄生虫中草药作用特点相符合的PK-PD模型,用以治疗动物寄生虫疾病,在畜牧业中必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7.
有毒有害物质如致病微生物、生物毒素、农药、兽药及添加剂残留等会造成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风险监测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代谢组学技术通过考察生物受到有毒有害物的刺激或干扰后代谢产物的变化,进行系统的定量定性分析,获得具有高度敏感性及特异性的代谢组学投影,适用于对多种微量毒物的鉴别监测。同时,代谢组学技术可反映出毒物代谢过程中可能的生物标志物,为毒物代谢过程和毒理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因此,以色谱质谱联用、核磁共振等为代表的代谢组学方法逐渐成为检测和研究有毒有害物质的关键技术,为其风险评估提供依据。同时各种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及检测方法的优化将进一步促进代谢组学技术在毒物监测中的实际应用。作者介绍了代谢组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结了代谢组学技术对常见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代谢组学技术在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为了验证检测替米考星纳米内服混饮剂中替米考星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的方法学可靠性,试验用乙腈水(1∶1)200倍稀释替米考星纳米内服混饮剂,水浴10 min,12 000 r/min离心30 min,用磷酸稀释液稀释1 000倍;用Agilent SB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865 mL超纯水、55 mL乙腈、55 mL四氢呋喃、25 mL磷酸二丁胺缓冲液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用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的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替米考星纳米内服混饮剂含量测定的HPLC法标准曲线方程为:A=7 808.8C+2 314.6,R~2=0.999 9,替米考星在5~1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03±0.52)%,RSD为0.88%;日内稳定性的RSD为1.29%,日间稳定性的RSD为0.26%;样品平均含量为4.81%。表明所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强、简便、可行,可用于替米考星纳米内服混饮剂中替米考星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29.
阿维菌素类药物(AVMs)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抗寄生虫药物,但其在动物体内的残留时间较长,因此简单、快速、高灵敏度、高通量且低成本的残留快速检测方法尤为重要。作者综述了应用于饲料和畜禽产品中阿维菌素类药物残留检测的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荧光免疫分析法、免疫亲和色谱技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快速检测技术,并对快速筛选方法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以期对目前多残留筛选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是根据药物的溶解性与渗透性进行分类的一种科学框架,已被欧洲药品管理局(EME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世界卫生组织(WHO)等认可并用作仿制药物生物等效性豁免的判断依据。随着人药BCS的发展,一些研究人员尝试将BCS引入到兽药领域,以指导兽用仿制药的开发和管理。针对BCS分类标准和概念、BCS在人药研发和管理中的应用、兽药BCS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兽药BCS分类系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为新兽药的开发和老药的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