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2篇
农学   2篇
  29篇
综合类   61篇
畜牧兽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他莫昔芬(Tamoxifen、TAM)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对乳腺有抗雌激素作用,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癌,而用于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简称乳腺病)存在较大的争论。TAM有抑制乳腺增生,改善患者的症状,防止乳腺组织恶变的作用。但近年的临床观察发现,TAM也可刺激子宫增生,导致子宫肌瘤,甚至引起子宫内膜癌等并发症。本文以36例乳腺病患者为对象,观察用药前后乳房和子宫的变化,观察TAM治疗乳腺病的效果及其对子宫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取我院1996年1月至1999年1月乳腺病患者36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48岁,平均年龄38.2岁,均为未绝经…  相似文献   
22.
三江平原稻田能量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三江平原稻田2005~2007年5~10月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数据, 分析了该区稻田能量通量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能量分配特征以及能量平衡状况。结果表明: 三江平原稻田净辐射和潜热通量日变化均表现为明显的单峰特征, 感热通量日变化在水稻发育进入成熟期后才较明显, 而土壤热通量在水稻整个发育期内日变化特征都不明显。稻田净辐射季节变化特征显著, 6月下旬至7月上旬达到最大值18~20 MJ·m-2·d-1。潜热通量季节变化与净辐射同步, 最大值为13~19 MJ·m-2·d-1。相比之下感热通量较小, 观测期间变化于-3.90~ 3.94 MJ·m-2·d-1, 且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5~10月土壤热通量呈下降趋势, 变化于-2.67~3.62 MJ·m-2·d-1。三江平原地区稻田能量分配特征明显, 潜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例(LE/Rn) 5~10月平均值为0.67, 表明净辐射大部分以潜热通量形式所消耗, 但生长旺季LE/Rn略大于生长季初期和末期。感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例(Hs/Rn)的季节变化特征与LE/Rn比值相反, 观测期间平均值为0.10。这导致波文比在水稻生长旺季较小而在初期和末期较大。5~10月土壤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例(G/Rn)呈逐渐下降趋势, 其月平均值由5月的0.14下降到10月的-0.08。线性回归法和能量平衡比率均表明三江平原稻田能量明显不闭合, 2005、2006年5~10月能量不闭合度分别为22%和16%, 而2007年能量“过闭合”, 能量平衡比率平均值为1.07。  相似文献   
23.
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积极探索一套面向21世纪的学校教育模式极为重要和迫切。本采用了AHP法,试图探索一套较为完善的面向21世纪的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以期对改革之中的学校教育模式的产所裨益。  相似文献   
24.
不同有机酸对水稻吸收铅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盆栽试验 ,研究不同包膜和非包膜有机酸 (乙二胺四乙酸 (EDTA)、柠檬酸、草酸 )对土壤中铅的活化和水稻吸收铅的影响 ,尤其是对水稻籽粒中铅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EDTA能强烈活化土壤中的铅 ,经EDTA处理的土壤其有效态铅的含量比对照提高 6 1倍 (包膜 )和 2 3倍 (非包膜 ) ;柠檬酸对铅也有一定的活化作用 ,但效果不显著 ;草酸则抑制了土壤中铅的活化 ,有效态铅含量下降。EDTA处理促进了水稻对铅的吸收和在籽粒中的积累 ,籽粒中铅含量由对照的 0 96 4g·kg-1增加到 1 5 15g·kg-1;柠檬酸和草酸处理后水稻对铅的吸收和在籽粒中的积累均下降 ,柠檬酸处理的籽粒铅含量下降 6 6 % (包膜 )和 5 3% (非包膜 ) ;草酸处理的下降 72 % (包膜 )和 6 4 % (非包膜 )。与非包膜有机酸处理相比 ,包膜有机酸处理对铅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5.
有机肥氮素释放动态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大田填埋试验资料的基础上,假定有机肥C/N随分解时间而变,其变化规律遵循一阶动力学方程,根据作物残体分解过程中C/N的变化及业已建成的作物残体有机碳分解动态模型,建立了有机肥氮素释放动态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对于有机物料初始C/N和木质素含量有较强的敏感性。利用文献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对大部分数据有较好的模拟效果。本模型可以为指导有机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6.
有机肥施用、土壤有效铜和氮素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2000年18个水稻土的室外盆栽试验研究结果犤8犦,2001年水稻生长季对其中10个供试土壤继续进行盆栽试验研究,试验处理为化肥(对照)和化肥-小麦秸秆混施。结果表明,无论施用秸秆与否,不同土壤间CH4排放具有很大的差异。对照土壤CH4排放的季节性平均通量为0.89~5.92mg·m-2·h-1,施用秸秆大大促进CH4的排放,其增加幅度为2.0~8.3倍。单因素相关分析表明,对照土壤的CH4排放与水层铵态氮和土壤有效态铜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53和-0.8654。秸秆施用条件下,CH4排放与水层铵态氮呈弱负相关(r=-0.5605)、与有效态铜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7966)。进一步分析表明,施用小麦秸秆并未增加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对照土壤的CH4排放随水溶性有机碳(DOC)的减少而线性递减(r=0.9030),而不同土壤的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与有效态铜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8439)。这说明土壤有效态铜可能对水稻根系分泌物产生络合作用,因而减少了产CH4基质的供应。  相似文献   
27.
不同水稻土水稻生长季施用秸秆对后季麦田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苏南、苏中和苏北的5种类型水稻土(共10个土样)进行室外盆栽试验,研究稻田土壤秸秆施用对后季麦田N2O排放的影响.试验组土壤施小麦秸秆(每盆10 g)和化肥,对照组仅施化肥.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气候及基本相同的水分含量条件下,有6个(江宁A1、宜兴B1和B3、宝应C3、仪征D3、六合E2)土样的N2O排放量较对照增加,增加量为24.3~71.3 μg*m-2*h-1;宝应(C5)和仪征(D2)土样N2O排放量较对照减少 11.2和 79.3 μg*m-2*h-1;而江宁(A3)和六合(E4)的增加量不明显.单相关分析表明,影响对照N2O排放的主要土壤因子是有机碳及全氮含量,相关系数为-0.693* 和-0.636*;土壤有效态铁含量是影响处理组N2O排放的关键土壤参数,与N2O排放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35*.  相似文献   
28.
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模型的检验与应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利用大田填埋试验资料和连续7年的土壤改良定位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拟值与测定值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大田填埋试验的测定值与模拟值间的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291(n=48),土壤改良定位试验的测定值与模拟值间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6431(n=65)。模型预测结果指出,若仅靠作物自然还田,宜兴市万石镇农田土壤(白土)有机碳的变化将从 1984年的 7.85g/kg下降到 2014年的 6.30g/kg;若每年收获的稻麦秸秆有50%(约6.75 t/ha)还田,则同期内农田有机碳含量将从7.85g/kg提高到11.42g/kg;若要在2014年达到13g/kg,则每年需要有 9 t/ha的秸秆还田。每年每增加 1t/ha稻麦秸秆还田,则可增加土壤有机碳 0.025g/kg。  相似文献   
29.
UV-B辐射强度变化对冬小麦碳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盆栽实验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强度改变对冬小麦拔节孕穗期、抽穗期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UV-B辐射增强显著减少小麦拔节孕穗期和抽穗期地上部分干重,以及小麦拔节孕穗期地上部分呼吸速率,而对小麦两个生育期的呼吸系数无显著影响.UV-B增强显著减少了小麦拔节孕穗期和抽穗期叶片中叶绿素a含量,增加类胡萝卜素含量,减少拔节孕穗期叶片中光合产物可溶性糖的含量;(2)UV-B增强对小麦叶片中N代谢过程的影响表现为促进作用,虽对小麦抽穗期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却促进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显著增加了拔节孕穗期和抽穗期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  相似文献   
30.
在2004年土壤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参照1982年土壤普查的资料,分析了张家港市土壤中有效铜和有效锌的时空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土壤性质、农业生产管理措施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对它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二十几年来,该地区土壤中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有了显著增加。在空间上,虽然土壤有效性铜和锌在水耕人为土高于北部的潮湿雏形土的格局没有改变,但在局部地区积聚的现象较为明显。这些时空变异的特征是由于二十多年来该地区农业生产管理措施的改变,工业发展等的外在因素,通过土壤性质发生改变(pH降低、有机质含量增加)而造成的。同时,工业、农业和城市活动带来的废弃物进入土壤中,也可导致土壤有效铜和锌含量增加。土壤有效铜和锌的时空演变,导致了研究区出现了铜过量的土壤,因此今后注意土壤铜过量对作物产生的危害。而土壤有效锌虽然有所增加,但大部分土壤仍处于较低或缺乏的状态,农业生产中应注意恰当施用锌肥,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