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31篇
水产渔业   62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真核生物的转录调控多发生在转录的延伸阶段,细胞周期蛋白T(cyclin T)是细胞转录的重要调控因子。文章利用RACE技术获得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cyclin T(Pmcyclin T)c DNA全长,其全长为3 421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3 135 bp,编码1 044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氨基酸序列含有一个周期蛋白家族特有的CYCLIN保守区,并含有N-糖基化位点和磷酸化位点;经BLAST同源性分析显示,细胞周期蛋白T编码的蛋白与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切叶蚁(Acromyrmex echinatior)等多种节肢动物有很高的同源性;利用qRTPCR技术对Pmcyclin T在不同组织及卵巢发育各时期的mRNA水平的表达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周期蛋白T在斑节对虾的心、卵巢等7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卵巢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在卵巢发育各时期中,细胞周期蛋白T在Ⅲ期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52.
relish是Rel/NF-κB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本研究在构建的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肝胰腺转录组文库中克隆得到PmRelish基因,其全长5 112 bp,包括3 561 bp的ORF,推测编码1个含1 186个氨基酸的蛋白。PmRelish的蛋白具有Rel/NF-κB蛋白家族的典型结构特征,包括N端的RHD结构域,核定位信号,C端的6个锚蛋白重复序列以及死亡结构域,表明该蛋白是NF-κB1亚型。该基因在所检测组织中呈组成型表达,并在血细胞表达量最高。使用定量PCR检测PmRelish基因在不同免疫刺激条件下在肝胰腺中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肝胰腺PmRelish基因是诱导型表达,并被创伤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调控表达,其中被创伤弧菌上调表达最显著。进一步证明了病毒核酸类似物Poly(I:C)、R484可激活PmRelish的表达。上述研究结果说明Relish是斑节对虾的重要免疫因子,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参与对细菌和病毒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53.
利用含3×103、6×102、2×102copies/mL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virus,WSSV)粗提液和PBS液人工注射感染携带病毒量约1×105copies/g的斑节对虾,通过实时定量PCR法、显微镜观察法研究了感染后斑节对虾发病死亡率、肌肉内WSSV含量及总血淋巴细胞数和不同种类血细胞的比例组成变化。结果表明,3种浓度下斑节对虾累积死亡率分别为93.33%±2.89%、56.67%±5.77%和45.00%±5.00%,对照组没有发生死亡。注射3×103copies/mL的浓度组,在注射后30 min时,对虾肌肉内的病毒含量达到最低值(3.54×104copies/g),而后持续上升至48 h时达到最高值(3.12×108copies/g)后再次下降;另两个感染组,在注射后1 h时,肌肉内病毒含量达到最低值(分别为1.11×105、9.54×104copies/g),在感染后6 h时出现一个次高值(分别为1.58×105、1.11×105copies/g),而后又降低,在48 h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48×107、5.46×106copies/g)后下降;对照组对虾肌肉内病毒含量没有出现显著变化。不同感染浓度组,斑节对虾总血淋巴细胞数波动幅度和出现峰值的时间不同,特别是注射3×103copies/mL组,对虾总血淋巴细胞数在12和48 h时出现极低值(分别为3.48×106、4.05×106/mL);3个感染组除个别时间点外,对虾总血淋巴细胞数的变化规律与肌肉中WSSV的扩增规律成负相关。4个处理组,半颗粒细胞比例在感染初期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后期比例虽有起伏但均维持在较高水平;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比例在感染初期均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中期均略有上升,但后期颗粒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初期,而透明细胞比例则与初期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4.
为研究三亚(S)、泰国(T)、印尼(Y)和非洲(F)4个斑节对虾地理群体的形态亲缘关系,实验运用多元分析方法,采用8个测量性状4个斑节对虾地理群体杂交与自交的10个F1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亚和非洲杂交SF(S♀×F♂)与泰国和非洲杂交TF(T♀×F♂)的F18个性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以S、T、Y为亲本的7个杂交与自交F1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斑节对虾形态特征主成分分析,共构建了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2.54%。主成分1主要反映了斑节对虾第三腹节长(TSL)、第二腹节长(SSL)、第六腹节长(SISL)和头胸甲宽(CW)特征,方差贡献率48.15%;主成分2反映了体长与头胸甲长的变化,方差贡献率24.39%。10个F1辨别准确率较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ST(S♀×T♂)、TS(T♀×S♂)、TT(T♀×T♂)的F1形态距离最近,首先聚为一支,SF、TF、YF(Y♀×F♂)的F1形态距离较近,聚为另一支。  相似文献   
55.
研究了选育出的生长速度不同的9个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家系在蛋白含量为34%、38%和42%饲料的饲喂下,其生长、生长激素基因(GH)、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L)、胰蛋白酶(Trypsin)等基因的表达量及生长和基因表达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斑节对虾的生长、3种基因的表达量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2)随着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不同斑节对虾家系之间的生长差异和3种基因表达量的差异减小,相同斑节对虾家系在不同蛋白含量饲料的饲喂下,其特定生长率和基因表达量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3)选育的9个家系斑节对虾的生长在家系和蛋白质含量这两个因素间没有显著性的交互作用(P0.05),但是肝胰腺和肠道中3种基因的表达量在家系和蛋白质含量这两个因素间具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其中,饲料蛋白质含量因素对GH和Trypsin两个基因表达量的贡献率是家系因素的1.31~3.66倍,而饲料蛋白质含量因素对Cathepsin-L基因表达量的贡献率是家系因素的0.06~0.54倍。  相似文献   
56.
氨氮对斑节对虾的毒性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生物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氨氮对斑节对虾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毒性效应与氨氮浓度和中毒时间呈正相关,在海水温度为30℃,pH为8,盐度为34.5条件下,氨氮对斑节对虾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2.63 mg/L、39.68 mg/L、31.65 mg/L、29.94 mg/L,安全浓度为2.99mg/L,对应的非离子氨分别为3.23 mg/L、2.43 mg/L、1.94 mg/L、1.84 mg/L,安全浓度为0.18 mg/L。并在浓度为29.94 mg/L氨氮胁迫下,对斑节对虾免疫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96 h内斑节对虾血清中免疫指标变化为:酚氧化酶(PO)的活力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变化均是先升高,再下降;酸性磷酸酶(ACP)的活力变化为先升高,然后下降,再上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表明,斑节对虾血清中的PO、SOD、POD、ACP活力8个取样时间点(0 h、4 h、8 h、12 h、24 h、48 h、72 h、96 h)内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8个取样时间点的各酶活力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获得了氨氮对斑节对虾的急性毒性结果和在高氨氮胁迫下免疫因子的变化规律,发现高氨氮对斑节对虾免疫系统有重要影响,为斑节对虾养殖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7.
研究了戊二醛、二溴海因、蛋氨酸碘和次氯酸钙等4种消毒剂对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幼贝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毒性大小依次为次氯酸钙二溴海因蛋氨酸碘戊二醛,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13.05、27.49、53.20、67.36 mg/L,48 h LC50分别为10.15、9.35、29.27、35.58 mg/L,安全浓度SC分别为1.86、0.32、2.66、7.52 mg/L。分析认为,由于戊二醛毒性相对较小,且在其安全浓度以下可获得较好的消毒效果,因此在大珠母贝幼贝的养殖过程中,推荐使用戊二醛作为常用消毒剂,二溴海因和蛋氨酸碘应谨慎使用,次氯酸钙不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58.
文章探究了维生素E(Vitamin E,V_E)和裂壶藻(Schizochytrium sp.,Sch)对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雄虾精荚再生的作用。以基础饲料配制了4种不同配合饲料(0添加组;V_E 200组;1%Sch组;V_E 200+1%Sch组),饲喂被挤压排出精荚的成熟雄性斑节对虾40 d,评估斑节对虾雄虾精荚再生后的精子数量和质量。结果表明,添加量为200 mg·kg~(-1) V_E饲料组的活精子数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单一添加1%裂壶藻饲料组的活精子数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共同添加200 mg·kg~(-1) V_E和1%裂壶藻的饲料组的精子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精荚质量、精子数量及活精子数百分比3个指标得出,饲料中共同添加1%裂壶藻与200 mg·kg~(-1) V_E对斑节对虾雄虾精荚的再生和提高精子数量具有协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9.
养殖密度对斑节对虾存活·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不同养殖密度对其存活、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方法]设置养殖密度分别为20、40、80、120、160屋/m^2(相当于20、40、80、120、160万尾/hm^2)的不同试验组,测定斑节对虾在试验条件下存活、生长及能量收支情况。[结果]20尾/m^2情况下对虾存活率最高,160尾/m^2最低,其他3个密度水平存活率差异不显著。湿重特定生长率除20尾/m^2外,随密度增加而下降,160尾/m^2最低。增重量(湿重)与密度的回归关系为:Y=-0.1954In(x)+1.4132(R^2=0.7268)。生长能占食物能的比例和密度的回归关系为y=-3.2836In(x)+30.5480(R^2=0.7865)。[结论]该研究从体重生长、能量收支及环境负荷角度探讨了不同养殖密度下斑节对虾生长情况,为斑节对虾的科学养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0.
文章通过观察人工养殖环境下,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ii)在堆积的竹筒和PVC管2种类型洞穴中的分布情况,分析比较了克氏原螯虾对2种洞穴的选择适应性和空间分布占比规律,不同洞穴内外的雌雄比例分布规律,及单一洞穴内虾的数量分布及雌雄比例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喜栖息躲藏于洞穴中(A组83.47%,B组89.87%),尤其喜栖息躲藏于竹筒洞穴中[B组竹筒(71.80%)和PVC管(11.63%)]。垂直摆放洞穴的上下位置会影响克氏原螯虾分布,克氏原螯虾更喜欢在中下层和下层洞穴中躲藏,其分布数量由下而上依次降低。克氏原螯虾具有一雄多雌同居一穴的现象,不同垂直空间雌雄分布比例没有明显规律,但雌雄比最高分别出现在A组的最下层(3.43∶1)和B组竹筒洞穴的最上层(2.8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