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62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29篇
  8篇
综合类   127篇
农作物   44篇
水产渔业   98篇
畜牧兽医   54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采用枯落物提取法和直接搜索法对岫岩地区大豆田及田埂的越冬蜘蛛进行了调查。共采集越冬蜘蛛13科32种。其中皿蛛科和球蛛科为优势科,黑微蛛[Erigone atra(Black wall)]和拟青球蛛(Theridion subpallens)为优势种。空间异质性大的田埂越冬蜘蛛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均高于大豆田。多维尺度分析与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大豆田与田埂蜘蛛群落组成的差异显著;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田内枯落物干重与越冬蜘蛛的种类和数量有极显著的回归关系。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田埂对越冬蜘蛛的保护与大豆田有明显的互补作用;保留或人为增加大豆田内枯落物可有效保护越冬蜘蛛。  相似文献   
62.
为探明保水剂施用条件下冬小麦生长与水肥利用的特征,采用田间试验,以不施保水剂和氮肥为对照,研究了单施氮肥(T2:225 kg·km-2)和其与不同用量保水剂配施(T3:N+保水剂30 kg·hm-2、T4:N+保水剂60 kg·hm-2、T5:N+保水剂90 kg· hm-2)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土壤矿质氮含量以及水肥利用等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与氮肥的施用显著提高了小麦各生育期的小麦总群体、株高、叶面积、土壤矿质氮含量及水肥利用率等。各处理中,以T4处理对于总群体数、株高、穗长和穗粒数的提高效果最为显著,而T5处理对于小麦叶面积和千粒重的提高作用明显。随小麦生育期的推进,保水剂处理的根冠比均较对照低,尤其是T3处理。而各生育期土壤矿质氮平均含量表现为T4>T3>T5>T2>CK。最终小麦产量、氮肥农学效率、氮素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随保水用量的增加而先增后将,且均匀以T4处理最高,其分别比单施氮肥处理(T2)14.5%、55.9%、34.6%和25.0%。说明各处理中,以T4处理对小麦的生长、增产及水肥利用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3.
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培养生命科学类研究型拔尖人才起着关键作用。从"创新实验班"入手,浓缩讲授内容,注重理论与理论发现的整合,增设学生主题讨论,开展研究热点追踪,采用说课、启发研讨、探究讨论、"辩论性分子秀"等互动教学方式,通过改革实验课的开设与实验考核及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营造了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4.
为了挖掘和拓展新的种质资源,时引进的89个法国小麦种质材料的农艺性状、抗病性和HMW-GS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些种质材料中,株高≤80 cm的有67份,占材料总数的75.3%;小穗数>12个的有58份,占材料总数的65.2%;穗粒数≥34粒的有23份,占材料总数的25.8%;千粒重>42 g的有68份,占材料总数的76.5%.对白粉病表现免疫、高抗和中抗的分别有8份、9份、23份,占材料总数的9.0%、10.1%、25.8%.对条锈病表现免疫(或近免疫)、高抗和中抗的分别为34份、8份、24份,占材料总数的38.2%、9.0%、27.0%.HMW-GS组成分析表明,该批材料HMW-GS类型和组成较为丰富,优质亚基如2*、17 18、5 10出现的频率较高.最后筛选出综合农艺性状较好、抗病性强的材料8份和HMW-GS组成优异的材料7份,这些材料可作为中国小麦品质改良和抗病育种的优异种质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65.
光周期是植物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的重要影响因子,CO(constans)基因在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光周期途径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同源克隆技术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宁春4号中克隆了CO同源基因Ta CO9-1A(Gen Bank登录号:KM236233)的g DNA(genomic DNA)及c DNA(complementary DNA)。Ta CO9-1A的全长编码区(coding sequences,CDS)为876 bp,编码291个氨基酸,含有CO-like蛋白家族典型的CCT结构域,但不含B-box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Ta CO9-1A蛋白与水稻(Oryza sativa L.)Ghd7及大麦(Hordeum vulgare L.)Hv CO9位于同一分支;蛋白质空间结构分析表明,其CCT结构域的NF-YA2区域较为保守;Ta CO9-1A原核表达蛋白分子量为31 k D,与预测结果一致;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Ta CO9-1A在普通小麦抽穗期的根、茎、叶及幼穗均有表达,但根部表达量较低,相对表达量依次为叶茎幼穗根。比较该基因在冬春性不同品种中的核酸序列发现,冬性品种第二外显子存在6个碱基的缺失,针对该差异开发了分子标记,在25份冬春性不同的小麦品种中扩增出511和517 bp两种带型,分别与这些品种的冬春性及在杨凌地区两年的抽穗及开花时间早晚显著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Ta CO9-1A在小麦春化作用和光周期途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研究小麦光周期途径和春化作用途径提供了基础资料,有助于揭示Ta CO9-1A调控小麦冬春性及成熟期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66.
栗蚕是珍稀的野蚕资源。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栗蚕幼虫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器官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并依据酯酶同工酶酶谱的多态性分析纯黑、纯绿2个品种的亲缘关系。检测结果表明:栗蚕幼虫中肠的酯酶同工酶活性和酶带数随龄期而增加,且同一龄期以盛食期的酶表达量最高;幼虫中肠及脂肪体中的酯酶同工酶活性较强,并且酶带数较多;2个供试品种间的酯酶同工酶酶谱明显不同。根据酶谱差异分析2个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6,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提示:栗蚕幼虫酯酶同工酶的酶活性和酶带数与生长发育和组织功能有关,幼虫酯酶同工酶酶谱可以作为分析品种间亲缘关系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67.
本文通过对集安人参历史的追溯,生态环境的分析,栽培技术及种源的考证以及集安人参品质的评价等方面的论述,阐明了集安是人参的道地产区,集安人参最具道地性。  相似文献   
68.
为了深入研究药用植物基因特性,利用CodonW和SPSS18.0软件对丹参、黄芪、黄芩、忍冬、桑树、野甘草、长春花共7种药用植物c4h基因密码子进行偏好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种药用植物c4h基因的有效密码子数介于46.1~55.92,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弱,5种药用植物倾向于GC结尾的密码子,2种倾向于AT结尾的密码子。7种药用植物经聚类分析分为两大类,长春花与黄芪为一大类,另一大类中,丹参与黄芩为一类,野甘草、桑树和忍冬为一类。  相似文献   
69.
减源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及其运转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小麦育种在源、流、库性状改良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以三种穗型的6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减源对不同穗型小麦干物质积累及其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1)叶源亏缺导致干物质累积量和穗粒重降低,减源越多、减源叶位越高,二者降低幅度越大;(2)叶源亏缺可以大幅度提高剩余叶源的光合速率和营养器官花前储藏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但其效应不能完全补偿叶源亏缺造成的光合损失;(3)小麦籽粒产量的80%(中穗型和多穗型)~90%(大穗型)来自花后光合产物的积累,叶源是小麦籽粒库扩建的核心光合源;(4)营养器官花前储存物质可以大幅度被调运用于籽粒库的扩建,小麦生育后期叶源的光舍速率不但可以被提高,而且随生育期推进而下降的速度也可以减缓;(5)三种穗型小麦比较,在相同减源条件下,大穗型小麦的光合积累量和穗粒重的降低幅度及光合速率随生育期推进的降低幅度远小于中穗型和多穗型小麦,大穗型小麦营养器官花前储存物质对籽粒库的贡献率远小于中穗型和多穗型小麦,且花后光合产物的分配也不够合理,说明大穗型小麦源、流、库性状改良的产量潜力远高于中穗型和多穗型小麦.适当减小叶面积、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群体穗数,以及在群体水平上增源、畅流、扩库,可能是大穗型小麦源、流、库性状改良的方向.  相似文献   
70.
小麦粒长和粒宽的QTL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粒长、粒宽是小麦种子重要的形态性状,该性状对籽粒的外观商品品质、产量及磨粉品质均至关重要,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小麦粒长、粒宽的单个标记和复合区间作图的QTL定位,对小麦粒长、粒宽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作用。【方法】应用一个由115个系组成的W7984/Opata 85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建立了由394个DNA分子标记组成的遗传连锁图,在2种不同环境条件下对小麦粒长、粒宽进行了单个标记的回归分析和复合区间作图的QTL定位。【结果】在单个标记的回归分析中检测到5个粒长的QTLs、3个粒宽的QTLs;复合区间作图分析结果表明,控制粒长的QTLs分别位于5BL和7DS上,在5BL上的贡献率为20.20%~20.81%,LOD值为4.50~4.55;在7DS上的贡献率为13.54%~13.91%,LOD值为2.94~3.20。控制粒宽的QTL位于2B上,贡献率为13.71%~19.30%,LOD值为2.98~4.18。【结论】位于5B和7D上的控制粒长的QTL和位于2B上的控制粒宽的QTL在2种条件下均能检测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