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25篇
  21篇
综合类   108篇
农作物   110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优质高产出口"兰娜"型花生新品系 --青兰2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尚霞  万书波  封海胜 《花生学报》2003,32(Z1):245-246
青兰2号是以Florman为母本,白沙1016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花生新品系.具有"兰娜"型花生的特性,产量高,品质优.连续两年品系比较试验,其籽仁产量较白沙1016增产30%以上.2002年参加山东省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82.
为筛选耐低钙种质,有效利用酸性红壤,扩大花生种植面积,在南方地区典型酸性低钙土壤(pH值5.44,交换性钙376.0 mg/kg,水溶性钙11.2 mg/kg),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施钙和施钙(CaO)750 kg/hm2处理对105份不同地域来源花生种质资源的形态性状、叶绿素含量(SPAD值)、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等24项指标及其耐低钙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钙相比,不施钙处理花生出苗率、SPAD值、荚果产量、单株饱果数、单株总果数、出仁率、荚果饱满度及籽仁品质等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荚果产量和空果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将24项评价指标的耐低钙系数降维为8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8.001%,对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大小以单株产量(26.396%)和饱果数率(24.951%)最高,表明不施钙单株产量和饱果数率最能代表不同花生品种对低钙的响应状况.以花生相对产量和产量耐低钙系数为特征变量,通过聚类分析可将105个品种的耐低钙性划分为5个等级:极强耐低钙、强耐低钙、中度耐低钙、敏感和高敏感,各类型所占品种比例分别为1.90%,0.95%,18.10%,78.10%,0.95%,说明我国绝大部分花生种质资源对低钙敏感,但也存在极强和强耐种质,这为开展耐低钙生态育种奠定了良好种质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83.
单粒精播对花生根系生长、根冠比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冯烨  郭峰  李宝龙  孟静静  李新国  万书波 《作物学报》2013,39(12):2228-2237
以大粒型花生品种花育22为试验材料,设每公顷19.5万穴(S1)和22.5万穴(S2) 2个单粒播处理,双粒穴播每公顷15万穴处理为对照进行大田试验,对比单粒精播与双粒穴播对花生耕层根系生长动态、根冠比和产量的影响差异。与对照相比,单粒精播S1处理在开花后50~70 d的根系形态指标和干物质积累动态明显改善,耕层根系长度、体积和吸收面积在0.05水平上显著增加,根系干物质积累量(DMA)和积累速率(DMAR)也明显提高;S1和S2处理开花后40~70 d根冠比明显提高,并保证冠层和荚果较高的DMA和DMAR,通过提高单株生产力,实现群体增产,其中S1处理为佳,可在节种35%的前提下,增产7.98%~8.38%,增产效果显著。本研究说明单粒精播可保证花生根系相对较强的生长优势,协调根冠比,壮个体,强群体,充分发挥单株生产潜力,实现花生高产。  相似文献   
84.
世界花生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花生是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的油料作物和食用植物蛋白来源作物,也是中国主要的油料作物、经济作物和特色出口农作物.本文总结回顾了近年来世界花生科技、生产、消费和国际贸易情况,对未来世界花生科技与生产、消费与需求、国际贸易进行了展望.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花生生产国、最大的花生出口国,全面了解世界花生产业情况,对于明确花生产业发展方向,加快中国花生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5.
花生AhDGAT2a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和功能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是三酰甘油(TAG)合成途径的限速酶,对脂肪酸合成的调节具有关键作用。为了研究AhDGAT2a的表达调控,利用GenomeWalking方法从鲁花14基因组中克隆了AhDGAT2a上游5¢侧翼调控区1200 bp序列,即AhDGAT2a启动子(pAhDGAT2a)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包含的调控元件,发现其含有多个TATA-box和CAAT-box、光调控元件、胁迫防御相关元件和激素响应元件。用pAhDGAT2a构建pAhDGAT2a:GUS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烟草品种SR1。利用组织染色法鉴定转基因烟草的GUS表达模式,发现在转基因烟草的各个器官均有GUS酶活,而在柱头、花药和幼嫩种子中表达量较高,说明pAhDGAT2a具有一定的组成型启动子活性。  相似文献   
86.
不同密度单粒精播对花生养分吸收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田条件下,以花生大粒品种‘花育22’为试验材料,研究高(S1:27万穴·hm~(-2))、中(S2:22.5万穴·hm~(-2))低(S3:18万穴·hm~(-2))3种密度单粒精播与传统双粒穴播(CK:13.5万穴·hm~(-2))之间花生氮、磷、钾的累积吸收、分配特性及产量的差异,探讨适宜的单粒精播密度及其高产的养分生理基础。结果表明,与CK相比,S1和S2均不同程度提高花生单株及群体氮、磷、钾的累积吸收量;但S1的单株提高幅度小于S2,且在饱果期单株吸收能力迅速下降,群体养分累积吸收量与CK相比无显著变化;S2在整个生育期内都具有较高的单株及群体养分累积吸收量,生育后期效果尤为显著;S3虽然具有较高的单株氮、磷、钾累积吸收量,但群体累积吸收量较低。从养分分配特性看,S2和S3的荚果氮、磷、钾分配系数均显著高于CK,S1与CK之间差异不显著。从荚果产量看,S2产量最高,增产8.1%,其次为S1,增产2.5%,S3产量略有降低。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S2产量显著提高的原因是合理的种植方式及密度改善了花生农艺性状,提高了单株生产力及经济系数。S1由于群体密度较大,单株生产力提高不明显,经济系数较低,所以产量无显著提高。S3虽然单株生产力较高,但群体数量不足,没有达到增产效果。高产田条件下,大粒花生单粒精播密度为22.5万穴·hm~(-2)较为适宜,有利于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提高花生养分吸收及营养物质向荚果的分配转移,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87.
植物轮状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分析了植物疫苗应用和研究现状,阐述了轮状病毒疫苗研究进展,包括轮状病毒的危害、轮状病毒疫苗研发过程,以及生物技术在轮状病毒研究中的应用等,可为轮状病毒疫苗的深入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8.
中国花生出口贸易发展态势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花生出口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出口量和出口金额不断增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出口市场不断拓展。文章分析了中国花生产品出口形势,找出了中国花生产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9.
山东省农科院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新品种保护是一种新型的知识产权,是农业科研单位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围绕农业生产和市场需要,搞好新品种选育是育种科研永恒的主题。文章通过回顾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做法和成效,阐述了做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思路和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90.
为了解2018年山东省花生主产区土壤及收获后花生荚果黄曲霉菌及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情况,在烟台、青岛、临沂、泰安、枣庄及菏泽等花生主要产区进行土壤、花生荚果的采样,对土壤、荚果果壳、花生籽仁的黄曲霉菌检出率进行统计并对籽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区土壤中黄曲霉菌的检出率为3.33%~33.33%;花生果壳中黄曲霉菌的检出率为10.89%~27.78%;花生籽仁中黄曲霉菌的检出率为3.11%~11.56%;花生籽仁中黄曲霉毒素的浓度为5.01~26.80 μg/kg。数据分析得出:花生籽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与土壤中黄曲霉菌的检出率呈极强的相关性;与花生果壳和籽仁中黄曲霉菌的检出率呈中等程度相关。本研究对解析花生种植区黄曲霉菌及黄曲霉毒素污染发生原因,精准预警与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