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7篇
  59篇
综合类   27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81.
从生态农业产业化理论入手,分析总结出以贵阳为代表的西南山区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优势主导产业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农业园区带动型模式、品牌经营型模式和生态旅游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2.
本着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农村聚落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参考新农村、农村全面小康等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并将评价等级分为一级至五级,而不是直接认为健康或不健康,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进而用模糊数学法构建评价模型,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村聚落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最后在第一手调研数据基础上用此评价方法对一个自然村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得出东井村在活力和组织结构方面属于三级,恢复力和服务功能两个评价要素处于最低级别,东井村农村聚落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上属于三级.  相似文献   
83.
黔中典型岩溶石漠化地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在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坡位和季节的不同,通过24组样品分析了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异性.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水分沿上坡向下具有不断减小的变化趋势,坡面土壤水分呈中等变异,不同坡位间的差异不大,坡顶和坡底土壤含水量较高,与坡地相比,坡底受外界条件的干扰相对较小;与坡位相比季节对岩溶土壤水的影响相对较大,在雨季来临时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突然变大,随着雨季的延续变异系数逐渐变小,到雨季末期达到最小,其含水量在4-8月之间达到最大,其变化幅度总体与降雨量呈正比.  相似文献   
84.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状况进行评价,为喀斯特地区水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喀斯特典型分布区贵州省为例,建立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贵州省9个州市水资源安全进行评价,并与熵权物元模型相比较。[结果]贵州省9个州市的水资源安全,有2个处于比较安全状态,6个处于一般状态,1个处于比较不安全状态。评价结果与熵权物元模型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结论]该体系评价结果合理,评价方法简便直观,该模型对类似地区水资源安全评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5.
以三峡工程主体所在的重庆市三峡库区22个区县为评价单元,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5个方面选取20项指标建立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和多因子加权法计算各区县生态文明指数,并运用ArcGIS 10.5软件的自然断点分级法对各区县生态文明发展程度进行空间分级及可视化,分析近10年来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初步揭示库区各区县在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短板.研究发现:①2006-2016年,重庆市三峡库区各区县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但各区县增速差距较大.生态文明指数均值由2006年的0.135增长到2016年的0.413,增幅为205.93%,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江北增幅为370.53%,最小的武隆增幅为150.49%.②2006-2016年,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高低集聚格局基本稳定,但以生态经济为主导优势的新型高值区正在形成.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以巫溪、巫山为集聚中心的库区东北部,以石柱、武隆为集聚中心的库区东南部,以及正在形成的以渝中为中心的主城区;而低值区则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大片区域.  相似文献   
86.
西南喀斯特地区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中国乡村振兴建设的重点及难点地区。针对西南喀斯特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条件及面临的问题,该文探讨了西南喀斯特地区城乡发展关系、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表明:1)西南喀斯特地区应在已有城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以小城市、小城镇、重点镇及中心村为主体的新型山地特色城镇体系,完善城乡城镇体系,在提高城镇化率,减少乡村人口及乡村数量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2)以新型山地特色城镇体系和农业现代化转型为核心,促进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深度融合,形成乡村振兴的"内源"驱动发展机制。3)乡村振兴路径,应结合西南喀斯特山地特色,实施新型山地特色城镇体系建设工程,通过城镇的辐射带动,促进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融合;实施以"劳动+技术+资本"多重集约化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转型,提高单位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保障农户收入持续增加;实施山地特色农业的纵向、横向延伸产业化工程建设,实现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的内源驱动发展。4)乡村振兴政策,应着力从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加强智力、人才支持,创新农村土地利用管理体制机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保障乡村发展转型与振兴。  相似文献   
87.
2007-2016年贵州省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近10 a来贵州省及各地市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及其时空变化规律,揭示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该省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贵州省为例,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该省2007-2016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及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并分析其演化过程。[结果]①贵州省水资源生态足迹由2007年的1.62×107 hm2上升至2016年的1.66×107 hm2,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需水量,但生态承载力的年际变化明显,导致生态压力指数为0.105~0.203。水资源存在1.779~3.827 hm2/人的生态盈余,可持续开发利用潜力较大。②从工业、农业、生活及生态各部分用水的人均生态足迹变化看,人均工业用水生态足迹下降明显,2007-2016年下降了18.9%,主要得益于万元GDP生态足迹的持续下降;人均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生态足迹变化幅度小,分别维持在0.085,0.024 hm2/人左右。③2014-2016年贵州省各地州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盈余的空间变化差异显著,整体上表现为与经济发展呈明显的正相关。经济较为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水资源需求量大,生态盈余较低;经济较为落后的东部地区,水资源需求量较小,生态盈余较大。[结论]贵州省水资源消耗量减少,利用效率逐渐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处于安全状态,可开发利用空间大。但贵州省9个市州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存在严重分布不均的现象,需合理调配和利用。  相似文献   
88.
龙从霞  左太安  苏维词  游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848-19851
在阐述毕节喀斯特山区脆弱性的基础上,分析了3S技术在毕节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数据调查、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生态环境数据管理、生态环境3D模拟与分析、生态环境预警分析以及生态环境信息传播6个方面的应用。同时对3S技术在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9.
典型天然与人工湖泊形态特征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泊形态特征的研究对于合理开发利用湖泊资源和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管理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选择湖泊岸线发育系数、周长面积比以及分形维数为指标,将世界上典型天然湖泊和人工湖泊进行形态特征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世界天然湖泊岸线发育系数的90%处于1.0~3.0,相对较集中,人工湖泊岸线发育系数符合正态分布,90%的岸线发育系数在1.6~4.2。②天然湖泊的周长与面积比值明显呈偏态分布,有85%的比值分布在0.1~1,天然湖泊的这一比值普遍偏小。人工湖泊周长与面积比呈近似正态分布,比值在0.4~3.5的占到全部总数的86%左右。③计算天然与人工湖泊的分形维数分别为D天然=1.044 8,D人工=1.211。天然与人工湖泊的岸线周长对数与湖泊面积对数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回归的关系,岸线具有自相似性。天然和人工湖泊形态特征具有各自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90.
重庆市农业生态安全空间特征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立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之上,运用综合指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GIS技术对重庆市农业生态安全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重庆市农业生态安全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农业生态安全等级总体上呈从重庆都市圈向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方向逐渐降低的趋势,工业污染的阻隔效应明显;(2)重庆市农业生态系统安全度空间集聚格局趋于两极分化,呈好则愈好,差则愈差的格局;(3)重庆市农业生态系统空间自相关存在明显的尺度变化,70km距离阈值内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空间自相关性。本文针对重庆市农业生态安全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和建议,该研究对于优化配置区域农业资源和指导农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