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4篇
林业   1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2 毫秒
81.
龙棕为中国特有品种,国家二级珍稀濒危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经济和科研价值。文章介绍了该植物的特征特性和繁殖栽培技术,并提出了保护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82.
不同椰子品种形态特征及其适应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引进的国外椰子品种红矮、黄矮、小黄椰子、香水椰子和我国的椰子品种本地高种、文椰78F1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品种在大田生长状态下树冠、茎叶、花器官和果实形态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我国本地高种椰子生长势最强,而产量却较低;从国外引进的红矮和黄矮椰子对我国热区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果实的品质好、产量高,综合性状表现优良,可在适宜的地区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3.
随着分子标记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棕榈植物遗传改良的重要工具,在缩短育种进程、加快品种的选育和培育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常见的分子标记在棕榈植物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棕榈植物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构建等方面的应用。最后指出分子标记在棕榈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4.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5个椰子品种的成年植株叶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各品种叶片的基本组成相同,但叶片各组成部分的厚度存在差异,其中栅栏组织厚度和叶片厚度的差异灵敏度较高,在总次数为10次的多重比较中,差异极显著次数分别为7次和6次.结合供试材料的田间抗寒性观察发现,抗寒性最强的海南本地高种具有最厚的栅栏组织和叶片,抗寒性最弱的文椰4号的栅栏组织和叶片厚度最小.因此,叶片的栅栏组织厚度和叶片厚度可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椰子品种的抗寒性,可以作为抗寒指标.  相似文献   
85.
无机焦磷酸化酶(PPa)基因是植物糖代谢过程中的蔗糖合成调控基因,为将该基因运用于甘蔗转基因的研究,从面包酵母克隆了该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进行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分析,预测分析其疏水性/亲水性,并将其核苷酸和编码氨基酸序列提交Genbank进行比对分析。利用从武运粳8号水稻中克隆得到Rub isco小亚基基因(rbcS)的5'上游调控区rbcS启动子,构建了由rbcS引导的无机焦磷酸化酶融合基因,并将其转入根癌农杆菌EHA105菌株中。  相似文献   
86.
刘蕊  张军  范海阔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5):1319-1324
【目的】测定可食椰衣纤维椰子果皮中酚类和糖类物质含量,分析其苦涩味道缺失的生理原因,为该种质的深入研究及创新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可食椰衣纤维椰子和海南本地高种椰子(对照)2份材料的椰果外果皮与中果皮在其3个生长时期(幼果期、嫩果期和老果期)的酚类及糖类物质含量,并分析酚类和糖类物质含量与果皮苦涩味道缺失的关系。【结果】在外果皮中,可食椰衣纤维椰子的儿茶素和单宁含量在嫩果期和老果期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下同),且2种酚类物质在嫩果期的含量约为对照的50.0%,绿原酸含量在老果期也显著低于对照。在中果皮生长期间,可食椰衣纤维椰子的儿茶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而绿原酸含量仅在嫩果期显著低于对照,单宁含量在二者间则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其中,嫩果期的儿茶素和绿原酸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4.3%和19.7%。可食椰衣纤维椰子外果皮在3个生长时期的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嫩果期中果皮的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约是对照的1.5、1.7和1.9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外果皮中葡萄糖和蔗糖含量与儿茶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绿原酸与3个糖组分含量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下同);中果皮中儿茶素与蔗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单宁与3个糖组分含量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可食椰衣纤维椰子果皮中,儿茶素、单宁及绿原酸等酚类物质含量的降低和果糖、葡萄糖及蔗糖等糖类物质含量的增加,可能是造成该种质果皮苦涩味道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