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林业   1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阔叶红松林择伐后19a的调查,证明择伐强度对阔叶红松林的恢复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在调查的9个小区中,6小区择伐强度较小,伐后它的公顷保留量比其它8个小区平均每公顷多保留27.70m3,19a后,6小区的公顷生长量比8个小区平均每公顷为生长56.24m3,6小区比8小区每公顷多保留29.92m3蓄积,19a后,6小区净增林木蓄积143.06m3/hm2,8小区仅净增65.28m3/hm2,前者的净增量是后者的2.2倍。用每公顷少采29.92m3蓄积,换来每公顷多生长77.78m3蓄积,这是生态经济双丰收。现在6小区已完全郁闭成林,公顷蓄积量已达本地区阔叶红松林近熟林水平,8小区还处于阔叶红松林中龄林初期。6小区林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其它8个小区,重要值与其它8个小区近似,处于合理的区间,天然更新良好,说明适宜控制择伐强度,对阔叶红松林的恢复和发展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2.
红松人工林生物量的测定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平均标准木法测定不同林龄和不同密度红松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5a生红松生物量达到19.19t/hm2,25a达到65.27t/hm2,35a达到135.36t/hm2,平均为73.27t/hm2。在各器官的生物量中,树干生物量最大,约占总生物量的一半左右,并随着林龄的增大,其比值也在增大,平均为54.95%;根占总生物量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不同林龄阶段均保持在20%左右,平均为22.08%;枝叶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随林龄的增大而减少,15a时占39.9%,25年时为25.60%,35年时为19.63%。在地上各器官垂直分布中,均以0~2m层生物量最大,从0~2m层(不含0~2m层)向上各层生物量呈缓慢减小趋势,到树梢时又突然减小;枝叶生物量在垂直高度上的分布是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其最大值在15a时出现在第2高度层,25a和30a平均出现在第3高度层。  相似文献   
3.
采用L9(34)正交设计,选取栽植密度、施肥、覆膜作为试验因素,对造林第2年保存率、树高和地径生长量调查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采用每平方米栽培4株、覆大膜、不施肥组合方式进行栽培,蒙古栎生长性状最佳。栽植密度对地径生长影响显著,覆膜和施肥对地径生长影响不显著;覆膜对树高生长影响极显著,栽植密度和施肥对树高生长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
文章简要分析了当前龙江森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回顾了建国以来,龙江森工在森林资源培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资源现状,提出了未来森林资源培育的方向和基本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万道印  苏喜廷  王玉峰  尹义  李冬 《森林工程》2009,25(6):15-17,21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和活立木市场的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作用日益重要.考虑森林资源资产具有地域性,从小兴安岭用材林林木资源资产的特点出发,对林分划分生长类型并编制各类型生长过程表,确定影响林分类型价值的因子,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探索适合于小兴安岭用材林林木资产评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述了森林价值、效益的概念,相互关系,各类不同森林的价值、效益概述及森林价值最大化之森林经营措施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阐述近自然育林的概念,龙江森林经营概况,以及今后龙江应如何实施近自然森林经营,发展林业事业.  相似文献   
8.
用材林评估是当前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重点阐述了林木资产评估中用材林的评估模式及评估方法,并以黑龙江伊春地区某林业局的林木资产评估为例,分析及阐明了用材林资产评估的程序及方法选择,为我国今后的用材林资产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章重点介绍了落叶松生长特性及速生丰产栽培技术,为营造落叶松速生丰产林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以往的研究已经阐述了生长过程表的编制方法、步骤,但对编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如曲线修正技术、混交林生长型划分方法、通用的各林分类型树种组成形式、参照林分平均胸径的确定和生长过程表实用性检验等应注意的关键技术却未做详细阐述,现就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方法及其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