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林业   8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水杉楠木复合经营模式林分生产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0年生水杉林进行不同强度的间伐,并在林下套种相同造林密度的1年生楠木,15 a后调查水杉楠木复合经营模式林分与未间伐水杉纯林和楠木纯林的生产力差异,并探讨不同经营模式下试验林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水杉林间伐套种楠木可促进水杉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生长,显著提高保存率。间伐15 a后,两种复合经营模式林分中水杉胸径、树高、单株材积、保存率分别比未间伐水杉纯林高29.7%和17.5%、26.6%和17.2%、106.2%和58.6%、17.2%和14.3%,其中以间伐密度为300株·hm-2的复合经营模式水杉林分表现尤为突出。两种复合经营模式水杉的形质性状均优于水杉纯林。两种复合经营模式林分中楠木胸径、树高、单株材积、保存率分别比楠木纯林高14.6%和12.2%、11.6%和10.5%、44.4%和37.4%、13.0%和17.9%。复合经营模式林分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纯林,平均每年比水杉纯林多收入5 795~10 011元·hm-2,比楠木纯林多收入13 723~17 939元·hm-2。  相似文献   
2.
对福建省大田梅林国有林场江南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 var.cyclolepis)优树子代测定林的生长特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8个5年生江南油杉优树子代树高为2.09~3.49 m,胸径为1.58~4.21 cm,单株材积为0.000 476~0.004 061m3。不同江南油杉优树子代的胸径和单株材积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而树高之间的差异则达到了显著水平。不同江南油杉优树子代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表型变异系数分别为20.15%、36.01%和76.48%。通过聚类分析和生长比较,将28个家系分为优、良、中、差和极差5个类别。初步认定7号为表现优秀的家系,其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达到4.26%、14.72%和80.16%;1、5、2、4、9、8、2 2号等7个家系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1.31%、6.88%和28.58%,初步认定为表现良好的家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山苍子林分和环境因子与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为山苍子林可持续经营和优质丰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福建清流、湖北太子山、浙江富阳三地的山苍子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协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山苍子林分和环境因子及经济指标进行初步分析,并利用结构方程分析了山苍子单株产量、果实精油含量及精油中柠檬醛含量与胸径、树冠高、...  相似文献   
4.
复合微生物菌肥应用于马尾松造林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马尾松早期造林效果,造林前苗木采用复合微生物菌肥进行根部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苗木经过复合微生物菌肥处理,能够激活马尾松根系活力,缩短缓苗期,促进马尾松地径、树高、根系等生长,在马尾松造林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木荷混交林生长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40年生的马尾松木荷混交林进行标准地每木调查和选取平均木的进行树干解析,分别计算两树种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平均、连年生长量,分析马尾松木荷混交林生长过程,探讨优化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在营林措施、密度控制、生长时期的管理,提高经营成效,对林业生产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连续3 a对从安徽亳州南移至福建不同地区种植的‘凤丹’(Paeonia ostii ‘FengDan’)的物候、生长性状及结籽性状等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凤丹’能适应福建的高温高湿气候和土壤条件,引种后第2年能正常开花结实,保存率在86.73%~91.60%,物候期比原产地提前约10 d。‘凤丹’的生长及结籽性状在5个引种试验地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凤丹’籽油中的主要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明显,其中α-亚麻酸含量均较高,达39.97%~43.06%。相关分析表明,‘凤丹’幼林的生长、结籽性状及单株产籽量与生境因子相关不密切,仅出仁率受海拔、纬度、年均温度及土壤全氮的综合影响。‘凤丹’在福建未能获得较好的产量,综合性状表现最好的闽北政和引种地的4年生、5年生和6年生‘凤丹’单株产籽量分别仅为11.49、39.58、30.74 g,在福建地区建议暂不以发展油用牡丹为目的推广‘凤丹’牡丹。  相似文献   
7.
福建柏无性系ISSR-PCR反应体系的模板,引物,taq酶,甲酰胺及程序中的退火温度,循环数等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福建柏ISSR-PCR反应最适体系为2.0μL 5 μM引物,1.0μL 35ng/μL DNA模板,12.5μL 2×Reaction Mix,0.75U 2.5U/μL Golden DNA Polymerase,2.0%甲酰胺总反应体系为25μL.ISSR-PCR反应最适程序为:94℃预变性3min;94℃变性30s;48.5℃退火30s;72℃延伸1min,35个循环;72℃再次延伸5min.  相似文献   
8.
南酸枣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5年对福建省清流国有林场39年生的南酸枣人工林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采用不同模型对南酸枣生长过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南酸枣人工林树高有2个快速生长期,分别为第5~11年、第26~32年,连年生长量在第10年时出现最大峰值,为0.65 m·a-1;南酸枣前39年均是胸径和材积快速生长期。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二次曲线模型对南酸枣人工林胸径生长过程拟合效果最好,相关系数、残差平方和分别为0.9975、0.8026,胸径最优生长模型为:y=-0.172414+0.358276 t+0.004630 t2;采用韦布尔模型对南酸枣人工林树高生长过程拟合效果最好,相关系数、残差平方和分别为0.9855、2.0953,树高最优生长模型为:y=17.4549[1-e~(-(t+27.0183/50.5605)~(3.2225))];采用韦布尔模型对南酸枣材积生长过程拟合效果最好,相关系数、残差平方和分别为0.9993、0.00005,单株材积最优生长模型为:y=1366.6113[1-e~((t+7.5713/374.5885)~(4.1374))]。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山苍子不同家系幼林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及稳定性分析,为山苍子优良家系选择及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13个半同胞山苍子家系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在重庆万州、湖北京山和福建清流3个试验点营建家系试验林。对23年生山苍子幼林的树高和地径性状进行测定和多点联合分析,并采用AMMI模型对山苍子各家系的生长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1)山苍子家系的树高和地径在家系和地点效应上均达到显著(0. 01 P0. 05)或极显著(P 0. 01)水平,地径的家系和地点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水平(0. 01 P 0. 05); 3个试验点树高和地径的表型变异系数为20. 98%~29. 27%,遗传变异系数为0. 62%~20. 35%,其中,地径的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普遍大于树高;树高的家系遗传力为0. 003~0. 578,地径的家系遗传力为0. 455~ 0. 806。(2)综合双标图和稳定性参数得出:家系JY2和GX4地径表现较好且稳定性较高。[结论]山苍子家系的树高和地径在家系和地点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 0. 01),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在家系水平上,树高受低等到中等强度的遗传控制,地径受中等到高等强度的遗传控制。各家系在福建清流试点生长表现最好,湖北京山试点居次,重庆万州试点最差,其中家系JY2和GX4在3个试验点地径均表现较好且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以不同立地条件的69块山苍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其生长及经济性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数量化理论I分析立地因子与山苍子树高之间的关系,评价山苍子立地生产潜力。结果表明,坡度、地貌、土壤厚度、土壤质地、坡向5个主导因子与山苍子树高数量化拟合复相关系数为0.47,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采用坡度、地貌和土壤厚度3个因子组合,可将立地类型划分为20个;对每个立地类型立地质量评价分析得出,研究区有75%的样地立地质量在中等以上。山苍子栽培在坡度26°~45°、丘陵和平原以及中厚土层(>40 cm)立地条件下生长和产量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