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林业   3篇
综合类   3篇
植物保护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纵带球须刺蛾是八宝树、柿和橄榄等许多林木和果树的害虫。在广州一年发生1—3代。幼虫一般7—8龄。它可感染一种疾病,经电镜观察表明,是属一种核多角体病毒病。多角体为四面体、六面体或不规则形,大小约为0.7—1.5μm。具外膜的病毒粒子杆状,长约260—320 nm,宽约60—70 nm。病毒粒子在多角体内成束或单个排列。每个病毒束一般有2—7个病毒粒子。此病毒有很强的感染力,并且因剂量、虫龄的不同而有差异。在自然情况下,它常诱致流行病,是控制此虫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此病毒不感染家蚕和马尾松毛虫。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樟叶蜂幼虫的一种病毒病。病毒只在寄主中肠组织中细胞核内复制,故称为肠型核多角体病毒病而有别于鳞翅目昆虫中核多角体病毒病。病虫肛门流出粘液,粘液干后,幼虫尾部就粘附在基质上。因此,感病晚期或已死的幼虫其躯体则头部往下而悬垂于枝、叶上。感病初期,幼虫行动呆滞、食欲不振,体色由正常的绿色逐渐变为棕褐色。 多角体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为五边形或六边形的多角体,大小0.6—1.0μm,在超薄切片中,多角体的晶格为点线型,点间距为50A,病毒粒子杆状,大小为227×71nm。  相似文献   
3.
竹斑蛾(Artona funeralis Bulter)是竹林害虫,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竹林产区,大发生时给竹林造成相当大的损害。1979年6月,我们在广州观察到竹斑蛾幼虫在自然情况下常患病死亡。将病死幼虫采回室内,将其脓液涂片,经氨基黑染色及什维佐娃法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颗粒体分别呈蓝黑和淡红色。初步确定其病原体为颗粒体病毒后,再从野外非病区采回健康幼虫,经感染试验,病征观察、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确证其病原体为颗粒体病毒。1981年,我们又作了室内毒力试验,证明此种颗粒体病毒有  相似文献   
4.
1979年春季在广州近郊首次发现了红缘灯蛾幼虫的病毒颗粒体病。初步观察了它的流行病情况。死虫腹足成(A)形状悬挂在植株枝叶上,在电子显微镜下检测了病毒及其包函体并量度其大小:颗粒体为200×430nm,病毒杆状粒子为80×320nm,用离心方法初步分离纯化病毒,72小时后才能在0.05MNa_(2)co_(3)和0.02MNaCl混合液中降解,并释放出病毒粒子,在病毒粒子的紧身膜上具有螺旋纹构造。  相似文献   
5.
从广东、广西二地分离到一些昆虫包涵体病毒。它们是油桐叶刺蛾NPV、两色绿刺蛾多角体病毒病、油桐尺蠖NPV、木麻黄枯叶蛾NPV、母生天社蛾GV、细皮夜蛾GV、松茸毒蛾CPV、茶毛虫NPV和十斑大瓢虫NPV。另外尚报道了新疆地区的苹果蠹蛾的多角体病毒病。 天敌昆虫的病毒病在国内尚属第一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丽绿刺蛾颗粒体病毒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源采集 1980年8月在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大豆试验田采到田间表现枯斑和花叶,人工接种大豆表现枯斑反应的毒株。1981年3月在广东省顺德县力流公社桑园采到系统退绿褐色环斑症状的桑苗毒株,人工接种大豆表现枯斑反应的毒株。  相似文献   
7.
<正> 红缘灯蛾(Amsacta lactinea Cramer)、双线盗毒蛾(Porthesia scintillans Walker)和棉古毒蛾(Orgyia postica Walker)为园林中杂食性的害虫。1983年4至5月间,在校园内和广州天河苗圃先后发现这三种害虫幼虫病死尸。经检查和电镜观察,发现虫尸含有大量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