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林业   9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一、落果原因根据观察和研究表明,落果的原因主要有三种:1、营养不良型落果:原因是树木较小或老弱,果树挂果太多,施肥不够或不全面,缺乏水分等。这种原因造成的落果有明鲜的特点:果树挂果多,果型较同期其他果实小,初落新果表皮颜色基本正常,一般在果仁形成前后,整株树木集中均匀落果,落果量大,当果实保存率达到一定程序时停止落果。且树木上很少发现害虫或病斑。  相似文献   
2.
提起流岭,几乎无人知晓,因为它既不是名山,也无秀水,也没有扑朔迷离的神奇传说,更没有孕育出哪位名人,所以它不被人知,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如果说起流岭百万亩飞播林,那可是非常有名的,她是西北地区林相最整齐、成效最好的飞播林,是国家的飞播造林试验基地。流岭属秦岭山系的一条支脉,位于距省城西安170余公里的丹凤县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诸城市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探索建立了形式多样的专业生产合作社、行业协会,组织农民按照统一的产品标准、统一的生产规程进行生产,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使各种合作经济组织领域不断拓宽,形成了千家万户联手闯市场、共同抵御市场风浪的农业新格局。目前,诸城市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1600个,覆盖农户18万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内容诸城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内容和领域不断拓宽,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所有环节,覆盖了果品、蔬菜、苗木、…  相似文献   
4.
5.
枣树的原产地就是中国,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河区域,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枣树的寿命较长,而且树枝生长较为旺盛,喜欢阳光,如果没有合理修剪树形,就会影响大枣产量和质量。在枣树栽培管理中,需要做好整形修剪,保证枣树可以早结果早丰产;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已经很难满足集约化生长的需求。对枣树进行修剪时,需要满足生长发育特点,兼顾长短以及轻重,枣树修剪需要注意枝叶主次分明,包括冬剪以及夏剪。在枣树栽培工作中,需要合理整形修剪,让枣树保持科学合理的树形骨架,合理搭配主次枝,保持良好的通风效果以及光照条件。在多年的红枣种植实践工作中,积累了较多的枣树整形修剪技术,供广大枣树栽培者在生产实践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6.
7.
商洛市飞播造林工作成效显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日,随着三架运-5飞机在商洛市丹凤县商镇机场徐徐降落,拉开了商洛市秋播工作的帷幕。 今年的飞播造林工作己全面开始,设计飞播作业46万亩,共调运油松、侧柏、黄莲木种子21.6万公斤,计划作业288架次,飞行342.19小时,涉及商洛7县区,共计31个播区,是有史以来飞播造林面积最大的一年,目前飞播工作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8.
山茱萸蛀果蛾危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萁果实取核后即成名。贵中药材一山萸肉。山萸肉具有利尿、降压、滋阴、壮阳之功效,因而其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其主要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一些地区己将山茱萸列为产业来发展,但是山茱萸蛀果蛾给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其为害率高且十分普遍,部分地区蛀果蛾为害率高达85%以上,每年不但损失产量达30%以上,而且还严重影响山萸肉的质量。为此掌握蛀果蛾发生发展规律,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确保山茱萸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如何创新治水思路,提高水资源对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的承载能力,为“五年再造新诸城、提前十年奔小康”提供坚实的支撑与保障,成为水利工作亟待破解的课题。围绕探索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方式,我们对发展民营水利进行了深入调查与思考,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民营水利的对策。出台一个办法: 由于其投资和使用主体都是农民,发展之初可能存在不规范之处,需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完善。建议市政府适时出台民营水利建设管理办法,对放开个人投…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沙漠化严重,林木的大量采伐,各类野生资源的惊奇式开发等因素,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有些野生动物不能适应外界环境面数量锐减甚或灭绝。有些人为了追求饮食回归自然或显示身份地位面大量食用野生动物,开发野生动物药用价值和其它用途因素,更使野生动物厄运难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