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林业   15篇
综合类   1篇
  2000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松属(Pinus)的针叶锈病系由无柄锈科鞘锈属的真菌(Coleosporium sp.)所引起。在我国,已经鉴定下来的鞘锈属的种有5个:一枝黄花鞘锈菌[Coleosporium solidaginies(Schw.)Thum.],侵染云南松(P.yunnanensis)和马尾松(P.massoniana);紫菀鞘锈菌[Col.asterum(Diet.)Syd.],侵染台湾松(P.taiwanensis)等;千里光鞘锈菌[Col.senecionis(Pers.) Fr.],侵染云南松;白头翁鞘锈菌[Col.  相似文献   
2.
<正> 落叶松溃疡病是北温带落叶松人工林中广泛分布的一种病害。日本、英国、加拿大、北爱尔兰、新西兰等国均有报道。过去我国未发现过此种病原菌。据报道,本病寄主比较广泛,除危害针叶树外,还能危害阔叶树种。1980-1981年,经初步调查,集中发生于丹东地区的东沟县、凤城县、宽甸县和岫岩县,主要危害日本落叶松。据初步统计,发生面积4万多亩,约占全市落叶松总面积的17%;发病程度不等,轻者病株率仅占0.1%;重者病株率可达66%,平均病株率约为12%。一、病害症状和病原菌鉴定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4月下旬小枝新叶由黄绿色或灰绿色逐渐发展成为褐色或红褐色,状如霜冻,此时顶芽枯死,至5-6月份气温上升,雨后可见自病斑处溢出灰白色卷丝状孢子角(图1)。病斑主要发生在树干中上部  相似文献   
3.
前言红松是我国珍贵用材和提供林副产品的重要树种之一,受到生产部门的极大重视。解放后三十多年,辽宁东部山区经大面积的营造,已相继成林。但因红松疱锈病的发生与危害,使红松人工林受到极大的威胁。据  相似文献   
4.
原戈 《中国森林病虫》2000,19(Z1):34-36
森林病虫害工程治理是我国森防工作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它具有要求有很强的时空性、集中解决主要矛盾、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实施上的权威性以及强调过程与结果的统一等内涵;它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论.  相似文献   
5.
1984—1987年在全省进行森林昆虫区系调查期间,采集昆虫标本26万多号,生活史标本560套,已鉴定出2590多种,其中有3个新种,20多个国内新记录和170多个省内新记录种。在调查过程中,对全省森林昆虫地理和森林昆虫区系进行了区划研究。  相似文献   
6.
红松落针病及其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红松(Pinus koraensis sieb et zucc)是东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近年来,由于落针病的发生,致使受害的红松成、幼林和苗木提早落叶,严重影响了树木生产。我们在1983—1985年间对该病的病原菌、发生与流行规律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全省森林病虫害普查资料为依据,用生态学观点从宏观上对全省森林病害进行了区系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辽宁森林病害主要寄主有7科植物;主要病原为真菌;4个地区的寄主、病原种类和病害的发生各具特点。根据区系分析结果对各区病害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26块临时标准地的调查,应用数量化理论Ⅰ,对辽东山区人工红松林落针病Lophodermium maximum B.Z.He.et Yang与林龄、密度及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影响红松落针病的主要因子是海拔(小于650米),其次是密度和林龄。感病指数与林龄、密度,海拔、坡度、坡向关系的数学模式,可为病害预测及防治提供依据,为造林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红松落针病发生的生态条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贾云  原戈 《林业科学》1991,27(1):41-49
本文通过26块典型样地的调查和2—3年的固定样地气候、Lophodermium maximum子囊孢子飞散规律的观测,其数据经不同的方法处理,结果表明:红松落针病的发生随海拔增高、林龄增加感病程度下降,而随林分密度增大感病程度上升。通过对土壤养分含量及pH值分析,表明:落针病的发生与林地养分含量的多少关系不大。L.maximum子囊孢子的飞散主要受气候因子控制,日均温度≤23℃、日均相对湿度≤90%、日均绝对湿度≤24mb时是子囊孢子飞散的最适时机。日降雨量≤0.5mm时对孢子的飞散有抑制作用。防治该病的重点应放在林分平均高不超过10m的中、幼龄林。  相似文献   
10.
辽宁人工红松林主要病害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松材质优良,生长迅速,为珍贵造林树种之一。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1949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间,东北地区人工栽植了许多红松。但出于树种单一,造林及经营措施不宜等弊病,随着大面积人工红松林相继成林,病虫害种类逐渐增多,危害亦日益加重。草河口林区是我国研究人工红松林的重要基地之一,境内生长有国内林龄最大的人工红松林。几年来,我们以草河口林区为中心,对辽宁东部山区的人工红松林病害做了一些调查和采集工作。为了系统地了解辽宁人工红松林病害种类、分布及危害情况,调查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