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林业   8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对森林生态旅游的认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回顾了生态旅游与森林旅游的概念与实践内涵,通过比较分析,提出了森林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对森林生态旅游的基本认识,分析了森林旅游、 生态旅游及森林生态旅游三者的差别及相互关系,总结了现阶段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中存在的在实践和认识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森林生态旅游系统规划设计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阐述了森林生态旅游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即生态旅游资源子系统和生态旅游资源使用子系统)的结构、组成与层次,论述了森林生态旅游系统规划设计的步骤、方法和应注重的方面。  相似文献   
3.
西藏自治区人工林林龄偏小,且近年来造林面积逐渐增加,其碳汇功能是天然林的有效补充。根据调查西藏人工林各小班优势树种、林龄、蓄积等数据,建立主要造林树种的单位面积蓄积—林龄模型,根据单位面积生物量—单位面积蓄积模型,推算现有人工林的碳汇潜力。  相似文献   
4.
不同时空尺度下,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引起了生态承载力响应的时空分异。运用生态承载力响应模型,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相对发展率、离差、比率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响应的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化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来看,近15 a来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响应值呈现波折式下降趋势,县域生态承载力响应强度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呈现"扩大—缩小—扩大"变化趋势。(2)2001—2015年县域生态承载力响应状态分为强超载、超载、弱低载和低载4类,县域差异明显;空间格局上,洞庭湖中部地区的响应状态优于周围地区,从西南向东北呈现"M"型格局。(3)2001年—2015年洞庭湖区17个县域生态承载力响应值的变化幅度和相对发展率差异明显,沅江市和南县2个县域与整个湖区生态承载力响应强度的差距最大;空间格局上,洞庭湖中部地区高于周围县域,西南地区高于东北地区,低载地区高于超载地区。(4)2001—2015年洞庭湖区17个县域生态承载力响应值的离差和比率的时空差异性明显,岳阳市区、常德市区、益阳市区、湘阴县、沅江市、南县和桃江县7个县域相对整个湖区平均水平的差距最大,响应强度高于其它10个县域;地域分布上集中在洞庭湖中部地区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5)产业结构特征及变化、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镇化快速推进、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主导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的演化机理。  相似文献   
5.
西藏自治区森林碳密度及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实测样地及样木数据,结合相对树高曲线,构建生物量-蓄积量模型,解决了模型与各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的衔接问题,可应用于西藏自治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目测与遥感样地生物量估算及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小班生物量估算等。根据计算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各样地生物量密度,结合树种面积数据及含碳率,估算全区森林碳密度,并初步探讨了森林碳库地带性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
森林旅游中非生态旅游行为及行为守则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分析森林旅游中旅游者、旅游管理者和政府的许多非生态旅游行为和这些行为对自然环境及旅游行为本身的影响 ,提出了三者的生态行为守则框架 ,旨在为制订森林旅游区生态旅游管理办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自然保护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的科学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在省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于县级自然保护区的研究相对较少。广东乳源南方红豆杉自然保护区是以南方红豆杉和华南五针松为主要保护对象设立的县级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动植物多样性。根据调查,共记录到维管束植物1 608种,其中蕨类植物37科67属148种、裸子植物9科17属22种、被子植物166科704属1 438种;记录到脊椎动物190种,其中鱼类12种、两栖类19种、爬行类24种、鸟类113种、哺乳类22种;所记录到的物种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种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调查中发现保护区存在人为干扰严重、研究调查不足等问题,本文有针对性提出了保护意见,以期为该地区物种多样性保护和县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西藏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和实地布设样点的调查数据,利用构建模型法与平均生长量法,估算保护区二期的碳储量、碳密度等数据;采用IPCC方法,对保护区内主要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等进行分析研究;运用数量化方法I来筛选对保护区内林分碳密度有显著影响的因子,探究林分碳密度与显著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①保护区内乔木林碳密度为25.38 t/hm^(2),相较西藏全区高86.62%,具有较高的固碳潜力;乔木林碳密度主要受林分因子的影响,包括郁闭度、林分平均年龄、树种(组),而环境因子中受土壤类型的影响显著。②相比于整个西藏地区,保护区内的北京杨、新疆杨、竹柳、藏川杨、阔叶混交林、旱柳、银白杨、榆树和乔木林的碳密度均高于西藏全区,碳密度总的趋势为:过熟林>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通过实施森林保护、科学经营,可以有效提高林分质量,进而提高保护区内森林植被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