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林业   5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6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福州地区选取85株细叶榕,对其传粉生物学进行研究.细叶榕榕果发育过程可划分为5个时期:雌前期、雌花期、间花期、雄花期和花后期.细叶榕雌花有长花柱、短花柱之分,柱头较长且弯曲,每个柱头独立,没有形成有利于小蜂传粉和产卵的联合柱头平台,雄花迟熟.细叶榕常年挂果,每年的4--8月为花序芽萌发高峰期,单株每年结果1~4次.细叶榕榕果从雌前期到花后期的发育时间长短与水热条件密切相关,在较为干冷的10月至翌年3月,细叶榕榕果发育较慢,一个发育周期通常需要3-6个月;在较为湿热的4-9月,榕果发育明显变快,一个发育周期仅需1-2个月.榕果的发育呈现株间、株内异步,花序发育周期交叠的现象频繁发生.细叶榕雌花期单果进蜂数量以1-2只占绝对优势,使个体小、数量多的榕果能够获得有效进蜂,既保证了传粉小蜂在榕果狭小空间内的有效传粉,也保证了榕树自身的正常结实,是榕-蜂协同进化的结果.福州细叶榕榕果内有17种小蜂,隶属于小蜂总科中的6个科(亚科),其中榕小蜂科的Eupristina verticillata是细叶榕唯一的传粉者,在榕小蜂群落结构中占绝对优势.细叶榕种子产出率明显较低,仅为13.64%,可能是其柱头未形成联合柱头平台,以及非传粉小蜂种类和数量较多的缘故.细叶榕可能通过增加年花期数(结果批次)来增加种子的产出,以确保自身的繁衍.本研究结果为城市绿化和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伞花木组织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珍稀植物伞花木通过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在MS培养基中附加细胞分裂素BA明显促进芽的形成和增殖,诱导生根用MS附加IBA和BA。A  相似文献   
3.
采用活体植株动态顶空套袋采集法和TCT-GC/MS联用分析技术,采集分析了白水栀鲜花的香气成分,共鉴定出21种化合物,香气成分主要为(Z)-3,7-二甲基-1,3,6-十八烷三烯(占67.02%)、苯甲酸甲酯(占14.20%)、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占10.49%)。  相似文献   
4.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以抗病力、叶面积、花序数、花序长、花序宽、花序香气、落果数、苞口胶液、净蜂程度等9个主要经济性状为指标,对中国南方特有果树福建省栽培爱玉子的10个雄性品系的优劣进行综合评判和筛选,从而选出适宜在福建省推广栽培的优良品系。结果表明,雄性品系大洋74和浙江M2的综合评估值最为理想,综合品质最好,为优良品系,而大洋156和旗山M1综合评估值最差。因此,可将雄性品系大洋74和浙江M2与优良的雌性品系共同配植,从而提高爱玉子产量。研究结果对于爱玉子品系选育及推广栽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籼稻新品种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农业行业标准NY147-88《米质测定方法》,对福建省选育和引进的10个籼稻品种的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营养品质进行测定。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0种引种籼稻的品质进行综合评估。试验结果表明,A.B.T.6关联度最大,综合品质最好,Iari-10697、光农1号、IR28、龙紫2号的综合品质较好,其余品种综合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6.
利用单果套袋方法研究两季爱玉子(Ficus awkeotsang Makino)传粉小蜂薜荔榕小蜂[Wiebesia pumilae(Hill)Wieb.]的飞出节律,了解光照、温度和湿度对小蜂飞出节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蜂初飞多在上午,单花序内小蜂飞出的全过程需3~4d,每日飞出的高峰期在上午的8∶00~9∶00,小蜂飞出期的温度范围为20~30℃,湿度范围为72%~96%。光线是影响小蜂飞出节律的主要因子,温度和湿度对小蜂飞出也有一定的影响。第一季单花序小蜂飞出数量略高于第二季,而第二季初蜂时间和日均出蜂高峰时间较第一季有所提前。  相似文献   
7.
籼稻品质的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福建省选育和引进的14个籼稻品种,根据农业行业标准NY147-88《米质测定方法》,对其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营养品质进行测定。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对14个籼稻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A.B.T.6综合品质最优,Iari-10697、光农1号、ABC10313和福早籼的综合品质较好,其余品种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8.
吴文珊 《福建热作科技》1999,24(3):40-41,43
在高新科学技术发展的今日,农业、林业害虫的防治概念己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是要求从大量的快速杀死害虫转变为控制害虫种群增长,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环境质量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为此,对天然农药产品的研究很有必要。科学家们借助当今的科学技术手段,不断地推陈出新,各种新型的低毒、微毒甚至无毒的药剂相继问世,使药剂防治向着更有利于自然与社会的方向发展。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取食昆虫不断斗争的结果导致许多植物本身也具有某种杀虫灭菌物质,可以抵御病虫害的侵袭。基于这个原理,科学家们从植物中发现天然的杀病虫物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福州笔管榕传粉生物学特征,为城市绿化和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和科学支持。【方法】以福州地区的30株笔管榕为样本,对其传粉生物学进行研究。【结果】1)笔管榕不同植株的年结果批次不同(每年每株0~5批次),以年结果1~2批次为主,榕果发育株内同步,株间有时同步,有时异步,无发育期交叠的现象。笔管榕榕果的发育具明显的季节性,在日照短、温度低的秋冬季(11月至翌年的2月),榕果发育周期(A期至E期)通常需要2~5个月;而在日照长、温度较高的春夏季(3—10月),榕果发育明显变快,其发育周期仅需要1~2个月;2)每年单株笔管榕一般发生1~2次换叶。初春夏末是笔管榕落叶的高峰期,新叶在落叶后1~2周内萌发,老叶的脱落与新叶和果芽的萌发之间具关联性,叶通过光合作用为榕果萌发与发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3)笔管榕雌花期单果进蜂数量以1~3只占绝对优势,使个体小、数量多的榕果能够获得有效进蜂,既保证了榕树的结实率,也避免因过多的传粉小蜂拥挤在榕果狭小空间内相互打斗而造成的小蜂死亡和产卵效率低下。进入榕果的传粉小蜂均有不同程度的伤残;4)雌花期榕果内雌花的花柄(含子房柄)越短,其花柱(含柱头)的长度越长,反之亦然,从而使雌花柱头基本处于同一平面上,便于传粉小蜂的传粉与产卵,而雌花子房错落分布,使榕果有限空间得以充分利用。传粉小蜂产卵器的平均长度显著长于雌花花柱的平均长度(P<0.001),表明笔管榕传粉榕小蜂产卵器可达到绝大部分的雌花子房。【结论】笔管榕与其传粉小蜂之间形成互惠共生、高度统一的协同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0.
笔管榕为桑科榕属落叶乔木,雌雄同株,为福建地区的常见树种。笔管榕榕果内生活着多种榕小蜂,它们与笔管榕共同构成了榕树-榕小蜂共生体系。通过全年(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间)对福州地区不同样地的30株笔管榕进行的定时、定点、定株观察与采集,在15批次830个榕果中,共收集到50817头榕小蜂。笔管榕榕果内有7种小蜂,隶属于小蜂总科中的6个科(亚科)7个属,其中榕小蜂科的Platyscapa ishiiana为传粉小蜂,其余6种为非传粉小蜂,分别属于金小蜂科、广肩小蜂科、姬小蜂科及隐针榕小蜂亚科。非传粉小蜂中的Philotrypesis sp.、Acophila mikii、Otitesella akoSycophila sp.和Sycobiomorpha sp.小蜂几乎在全年的每个月都可采集到,属常见种。Aprostocetus sp.全年仅收集到2头,为偶见种。笔管榕榕果内的榕小蜂种类在不同月份、不同季节没有明显变化,但不同种类榕小蜂的数量变化明显。在笔管榕榕小蜂群落结构中,全年有9个月均是传粉小蜂占优势,但在1月、9月和11月的采集批次中,非传粉小蜂占优势。非传粉小蜂(Acophila mikiiSycophila sp.、Philotrypesis sp.和Otitesella ako)常呈爆发性发生,每批次中往往是1-2种的非传粉小蜂数量较多,但不同批次,数量较多的非传粉小蜂种类往往不同,因此在小蜂群落结构中未见某种非传粉小蜂占明显优势。福州地区笔管榕榕果内小蜂群落的的多样性指数为0.72,均匀度指数为0.37,丰富度指数为0.55,优势集中性指数为0.68。分析了6种小蜂的性比,结果表明:传粉小蜂的性比极度偏雌,非传粉小蜂虽然也偏性,但均高于传粉小蜂,推测榕小蜂性比与雄蜂的翅型和交配场所有关。非传粉小蜂的数量和传粉小蜂总数、雌蜂数和雄蜂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和性比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非传粉小蜂对传粉小蜂的雌、雄蜂都有负面影响,且传粉小蜂雌蜂减少的幅度大于传粉小蜂雄蜂,从而导致其性比升高。非传粉小蜂中Acophila mikiiSycobiomorpha sp.、Otitesella ako Ishii为造瘿类群,Philotrypesis sp.、Sycophila sp.属于寄居者或寄生者类群,非传粉小蜂中的寄生或寄居类群与造瘿类群相比,对传粉小蜂的负面影响更大。研究结果为榕-蜂协同进化研究,以及城市绿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