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19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8篇
  32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3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果蔬垃圾厌氧合成中链脂肪酸(medium-chain fatty acids,MCFAs)等化学品是厌氧技术高值化的重要方向。中链脂肪酸合成通常需要以乳酸/乙醇(电子供体)和短链脂肪酸(电子受体)为碳源进行碳链延长反应。因此,利用有机废弃物连续、稳定地协同制备乳酸和短链脂肪酸是中链脂肪酸合成的关键步骤。该研究考察了果蔬垃圾重复批次发酵协同制备乳酸和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的可行性,研究了不同置换率和进料浓度对果蔬垃圾重复批次发酵产酸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控重复批次发酵的置换率和进料浓度是提高生产率、改善乳酸/SCFAs比例的有效方法。综合考虑酸化产物的生产率、乳酸/SCFAs比例和碳源浓度,在70%置换率和8%进料TS(total solid)浓度条件下获得的酸化产物相对更有利于MCFAs的合成。此时,酸化产物生产率达到(5.25±0.25)g/(L·d),乳酸/SCFAs的碳摩尔比例达到5±0.3,碳源浓度达到(985±29)mmol C/L。微生物群落分析显示,乳酸菌,如LactobacillusEnterococcus作为优势菌通过异型乳酸发酵协同制备乳酸和SCFAs。研究结果可为果蔬垃圾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柳枝稷厌氧发酵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柳枝稷为原料,研究微波,蒸汽加热和NaOH预处理方法对柳枝稷的结晶度和纤维结构的影响,同时考察了预处理后的柳枝稷在中温时的厌氧发酵性能.结果显示:3种处理都可以降低原料的结晶度;微波和NaOH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柳枝稷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木质素等含量;NaOH处理会降低粗脂肪的含量;蒸汽加热处理和原料的累积产气量(28 486和28 686 mL)及产气率(453.60和456.79mL/g)接近,而NaOH预处理由于C/N较高、阳离子毒害作用和抑制物的作用使得厌氧发酵性能降低.可见预处理可以降低柳枝稷纤维含量,但是对厌氧发酵性能并无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畜禽废水沼气发酵液为磷回收对象,采用曝气沉淀结晶法磷回收工艺,对回收产物进行水溶性磷连续浸提试验和玉米盆栽试验,考察畜禽废水磷回收产物的磷素动态释放情况、玉米盆栽的肥效以及磷素利用情况。浸提试验表明,磷回收产物经6次浸提,水溶性磷的释放量呈缓慢下降的趋势,第6次与第1次相比只下降了1.42%,总释放量占总磷的57.97%,证明磷回收产物(RPP)具有良好的缓释性,作为肥料使用时不易被水淋失。盆栽试验表明,用RPP以不同比例代替磷酸一铵作为肥料对玉米均能起到显著的增产作用,最佳的质量替代比例为40%;RPP较磷酸一铵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磷素利用率分别高出19.14%和2.50%,显示其具有较高的磷吸收效率。因此,从畜禽废水沼气发酵液中回收得到的磷回收产物具有较高的肥效价值,是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缓解磷资源危机的新型肥料。  相似文献   
4.
通过径流小区试验,进行了苎麻与花生水土保持效果的对比试验,重点分析降雨量、作物覆盖度、叶面积指数等农艺性状及冠层截留量与地表径流量的关系。试验从4月份作物种植后开始测定,7月底作物收获结束。结果表明,无论是地表拦蓄径流量,还是泥沙侵蚀量,苎麻处理都优于花生处理;与花生处理相比,苎麻处理的冠层截留量提高了22.9%~908.3%(p<0.01),土壤入渗率增加了16.2%~157.7%;红壤坡耕地径流量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呈显著对数或指数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植方式对红壤旱地土壤水分及抗旱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红壤旱地土壤水分及抗旱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种植花生相比,种植苎麻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28.44%)、田间持水量(10.06%)和总孔隙度(5.65%),土壤密度则显著降低7.20%;2)监测期内,花生地各层土壤以及整个0~ 100 cm土体水分变异系数普遍高于苎麻地,苎麻地0 ~ 100 cm土体水分的时间稳定性和空间协调性优于花生地;3)苎麻地0~ 40 cm土壤较花生地延长抗旱时间7d以上,但随着土层的加深,差异越来越小;4)红壤坡耕地种植苎麻有利于提高红壤旱地土壤抗旱能力,特别是中、上层土壤.从扩充土壤水库的角度考虑,红壤旱地种植苎麻优于种植花生,该研究结果可为挖掘红壤区深层土壤水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车用生物燃气工程能耗高、余热利用率低的问题,该文以国内4个典型工程为基础,构建了产气规模为1万m3/d的示例工程,并对其进行余热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此类工程用能量大,占总产能的30.01%~36.44%;余热利用率低,只有部分贫液余热得以回收;系统余热主要由脱碳塔顶气余热、脱碳贫液余热、压缩机余热、沼液余热和锅炉尾气余热5部分组成,其多为低品位余热、量大稳定.余热计算表明,在最冷月和最热月系统余热潜力分别为5.87×104、4.79×104MJ/d,最大节能潜力分别为74.81%和73.92%,节能潜力降序排列为沼液余热>贫液余热>塔顶气余热>压缩机余热>锅炉余热.余热可利用性分析认为工程余热可利用性较高,回收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7.
糖蜜酒精废水中高浓度的硫酸盐会抑制生化处理产甲烷性能。该文采用活性炭、Ba Cl2·2H2O、Ca(OH)2及铁碳微电池法对糖蜜酒精废水中的硫酸盐进行预处理,并分析了预处理前后硫酸根及化学需氧量COD的变化,同时,也分析评价了几种方法对产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0.0 g糖蜜酒精废水中加入8.0 g活性炭,硫酸根去除率达80.0%以上,且产气性能相对最好,累计产气率可达437.3 m L/g。在500.0 g糖蜜酒精废水中,根据S元素含量和Ba SO4的分子组成比例,添加70%的化学试剂Ba Cl2·2H2O,能全部去除硫酸根,累计产气率可达483.2 m L/g,产气效果相对最好,同等条件下,添加70%的Ca(OH)2,硫酸根也能全部去除,累计产气率可达436.6 m L/g。铁碳微电池处理的糖蜜酒精废水,能有效抑制硫酸根的影响,并且可以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累计产气率为451.0 m L/g,是对照处理293.1 m L/g的1.5倍。各处理效果的产气性能排序为70%Ba Cl2·2H2O铁碳微电池8.0 g活性炭吸附70%Ca(OH)2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南方红壤旱地不同施氮量下花生农艺性状、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变化,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以高含氮肥料为材料,设置8个处理:不施氮肥(N0)、200%施氮量(N200%)、150%施氮量(N150%)、100%施氮量(N100%,纯施氮180.48 kg/hm2)、80%施氮量(N80%)、60%施氮量(N60%)、40%施氮量(N40%)和20%施氮量(N20%)。结果表明:与N0处理相比,施氮肥提高了花生荚果产量,增产幅度为12.94%~24.62%;荚果产量、单株果重和饱果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分枝数和百仁重随施氮量变化不明显;株高和百果重以N80%效果最佳。土壤碱解氮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花生荚果产量与饱果率、有机质和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碱解氮与饱果率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而与pH呈显著负相关。由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第1主成分性状,即产量因子,如荚果产量、单株果重和百果重对花生生长有重要的作用。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百果重和饱果率通径系数较大,所以在提高花生荚果产量中应重视这2个性状。综上所述,从花生产量、农艺性状和成本考虑,以N80%处理(纯施氮144.38 kg/hm2)的荚果产量、株高、单株果重、百果重、百仁重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9.
红壤旱地施用保水剂和稻草覆盖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江西丘陵红壤坡地上进行的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和稻草覆盖均可促进花生的生长发育,明显提高花生的产量,但对花生的出苗率影响不大.施用保水剂、覆盖稻草以及两者叠加处理分别比空白对照增加花生产量26.6%、7.69%和29.1%,其中以单施保水剂处理的经济效益最佳,比对照增加纯收入6330.60元/hm2.  相似文献   
10.
<正>2010年3月4日至24日,内蒙古农牧业厅组织了国家外专局资助培训项目-德国家庭农牧场建设及西门塔尔牛繁殖育种与饲养管理培训班。培训班由内蒙古农管局科技站站长张志刚、盟市农场局及基层农场技术人员等13人组成。培训班在德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