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林业   13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顾日本落叶松在冀北山区栽培历史,并与同龄华北落叶松进行生长量对比,得出结论:日本落叶松无论从生长量,还是经济效益,都远远高于华北落叶松。认为应加强日本落叶松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并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灾的主要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北山地是河北省重点林区,以位于冀北山地的河北省木兰林管局为例,对该局40 a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防治及危害的原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总结、分析和论述,并提出了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灾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3.
温度与光周期对樟子松实生苗针叶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温度和光周期对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 var. mongolica Litv.)抗寒发育的影响及两因子对抗寒性的影响是否呈加性,本实验对秋季停长了的2年生樟子松实生苗进行了4个不同温度+光周期处理:长光周期高温(16h/8h,15℃)(LDHT),长光周期低温(16h/8h,3℃)(LDLT),短光周期高温(8h/16h,15℃)(SDHT),短光周期低温(8h/16h,3℃)(SDLT)。处理时间为三个月。每隔2或3周取一次样,共取样5次。每次取样分别用电导法(EL)、褐变法(VSD)和荧光法(CF)测定针叶的抗寒性。结果表明:在给定的光周期与温度条件下,针叶的抗寒性达到相应的抗寒性固定水平;经不同处理的2年生樟子松苗其针叶抗寒锻炼速率不同,但不支持加性理论;三种方法测定的针叶的抗寒性有差异,但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5.
雾灵山的人工油松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强天然林保护,在标准地调查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雾灵山人工油松林的分布、区系成分、外貌特点、结构特征和群落的更新演替规律,并提出了群落的经营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木兰林管局近十年森林资源即种类、数量、质量的变化情况,反映了木兰林管局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其经营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指出无论是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在十年中都得到了提高,分析了效益得到提高的原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支持及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等。  相似文献   
7.
天目琼花(Viburnum opulus L.var.calvescens)又名鸡数条荚莲,是忍冬科、荚莲属的落叶灌木。在河北、北京海拔1000~1600m山区的林缘、沟谷或疏林下有分布。树皮暗灰色,纵条裂,叶广卵形,上部常3裂。复伞形聚伞花序,花白色,高贵俏丽。果近球形,红色,娇艳欲滴。花期5-6月,果熟期8~9月。喜欢侧方庇荫,耐寒,耐干旱,是十分优良的观赏树种,果可食,也可酿酒,  相似文献   
8.
燕山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多样性与生境因子、林分自身因子、经营措施之间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是开展森林经营的重要基础。通过典型样地调查,运用ForStat2.0统计方法,对燕山山地木兰林管局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与生境因子、林分因子、经营措施之间相关系数,以及生物多样性各指数随林龄、郁闭度的变化趋势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海拔、坡度、坡向、坡位、林龄、密度、郁闭度、混交比是影响该地区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子。生物多样性指数随林龄、郁闭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偏正态分布。据此认为森林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及时调整林分密度,将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从而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华北落叶松杂交育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通过对华北落叶松不同类型与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种间杂交效果和华北落叶松不同类型间种内杂交效果的分析,初步总结了华北落叶松杂交育种研究工作,得出了华北落叶松与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杂交能选出好的杂交优株的结论,为今后此项工作的深入进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塞罕坝地区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及生物量大小,给该地区樟子松林的经营及生态功能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了该地区樟子松生物量模型,并对樟子松林生物量的大小及其分配规律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单株各器官生物量的最优模型形式均为CAR类型,且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分别为W_干=0.026 8 D~(2.643 6)、W_枝=0.061 2 D~(1.862 7)、W_叶=0.112 4 D~(1.542 9)、W_果=0.000 04 D~(3.311)和W_整=0.093 D~(2.342 9);I地位级樟子松平均单株生物量明显高于II地位级,但林分总生物量则相反;与其他分布地区相比,该地区樟子松林生物量处于较高水平;樟子松生物量分配由高到低依次为干、枝、叶、果,其所占比重分别为50.87%~80.66%、10.76%~23.54%、7.31%~24.28%和0.34%~1.25%;树干生物量所占比重随林分年龄及胸径的增加而增加,枝和叶所占比例则随林分年龄和胸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