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2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海南岛红树林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本世纪60年代蓬勃兴起环境保护活动以来,湿地一直是环境保护的重点之一,红树林又是湿地中最受关注的对象。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 ,常生长于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滩涂上 ,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 ,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现有红树林面积1.4万hm2,种类占世界红树林种类的42.7% ,海南岛是中国红树种类最多 ,分布和保存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 ,红树林面积占全国的33 % ,在中国乃至世界红树林中占有重要位置 ,具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而且海南岛由于其四面环海的独特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2.
1987~1995年对58只20~25日龄的环志朱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观察,其中捕回进行人工饲养3对,繁殖一代朱13只;人为杀害2只,天敌致死2只,因病死亡6只,失踪13只,野外存活28只,繁殖一代朱17只;朱在自然配对时有近亲繁殖的回避性,最早繁殖年龄为2岁,配偶与营巢地点有相对稳定性;疾病、天敌和林区破坏是朱濒临灭绝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崇明东滩斑背大尾莺的巢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随机样线法在各种生境类型中系统地寻找斑背大尾莺的巢,并在野外追踪观察的基础上用样方法对斑背大尾莺(Megalurus pryeri)的巢址选择开展初步研究。共测量了33个斑背大尾莺巢,并以巢为中心选取1 m×1 m样方测量反映巢址特征的8个生境参数,同时分析对照样方以进行比较,通过主成分分析探讨影响巢址选择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斑背大尾莺的巢位于丛生草本的下方,营巢生境有两种,在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生境中有19个(57.8%),在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互花米草的混生生境中有14个(42.4%);巢址生境(n=132)与随机对照样方(n=132)比较,Mann-Whitney U检验的结果显示,斑背大尾莺偏好于枯草密度高、滩涂水浅的地方营巢,多数靠近小道;主成分分析表明,植被隐蔽因子和空间位置因子贡献率最大,是影响斑背大尾莺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红树林资源现状及保护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本世纪60年代蓬勃兴起环境保护活动以来,湿地一直是环境保护的重点之一,红树林又是湿地中最受关注的对象。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常生长于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斑背大尾莺(Locustella pryeri)不同地理种群间繁殖生态是否会出现分化,于2010年、2011年4—6月在崇明东滩(东经121°9’30″~121°54’00″,北纬31°27’00″~31°51’15″)对斑背大尾莺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观察。结果表明:崇明东滩地区斑背大尾莺的巢型有两种,即浅杯状无盖巢和椭圆状有盖巢;产卵期3~6 d;孵化期10~12 d;育雏期14 d左右。其中:巢内育雏9~10 d(平均值=(9.18±0.41)d,n=11巢);巢外育雏4~5 d(平均值=(4.75±0.45)d,n=11巢)。斑背大尾莺的孵化率为53.85%(42/78),离巢率为80.28%(57/71),卵成功率为37.18%(29/78),将其与扎龙、双台河口两地斑背大尾莺的繁殖生态进行比较,发现3者在繁殖生态方面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野生朱鹮种群生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环志标识法,连续9年对陕西洋县的朱 野生种群进行了观察.发现朱 的活动场所比较固定,繁殖巢区约1~2km2,种群中鸟和亚成体占60.6%,选择配偶时能主动回避近亲,非繁殖期的群聚对择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1987~1995年对58只20~25日龄的环志朱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观察,其中捕回进行人工饲养3对,繁殖一代朱13只;人为杀害2只,天敌致死2只,因病死亡6只,失踪13只,野外存活28只,繁殖一代朱17只;朱在自然配对时有近亲繁殖的回避性,最早繁殖年龄为2岁,配偶与营巢地点有相对稳定性;疾病、天敌和林区破坏是朱濒临灭绝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