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5篇
林业   6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苦楝种源间种子发芽变异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8 个省份 36个种源的苦楝种子进行场圃发芽试验,观测苦楝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并分析其地理变 异规律。 结果表明,发芽率和发芽势在种源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36 个种源平均发芽率为 59. 5% ,平均发芽势为 40. 3% 。 发芽性状表现较好的种源是江西赣州、于都、遂川,云南麻栗坡和西畴,福建漳平以及广东恩平;表现较差的 是海南、云南勐腊和罗平,贵州兴义以及福建永安等种源。 发芽率、发芽势随采种点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逐渐增加,且 发芽时间相对集中。 聚类分析将 36个种源聚为 5类,相同或相邻物候区的种源大多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施肥组合对油茶生长和营养的影响,选择有利于油茶生长的施肥组合,为油茶增产施肥提供科学合理的借鉴。以十年生的普通油茶岑软3号为试材,通过N∶P∶K不同配比、用量以及有机肥的用量,设置10个试验处理,测量油茶不同生长时期的果实叶片性状和营养生理指标,并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0.5 kg N∶P∶K(20∶8∶17)+5 kg有机肥+0.25 kg中量元素水溶肥料(Ca+Mg≥10.0%)对油茶的生长效果最好。这种施肥组合能有效增大果实大小、增加叶面积、提高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树体氮、磷、钾、钙、镁含量,有利于树体营养的储存与分配。综合来看,0.5 kg复合肥N∶P∶K=2∶1∶2和5 kg有机肥一年内在春秋季节同时施用2次对油茶生长和营养的促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苦楝(Melia azedarach Linn.)在我国分布广泛,地理变异明显,生长迅速,材质优良,是良好的用材树种;其根、皮、花、果皆可入药,对多种害虫有明显的毒杀、拒食和忌避活性,是常见的生物农药原料,将苦楝果作为活性成分提取材料,有利于开发材用价值.文章综述了苦楝果提取物的抗虫作用、杀虫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效果,并结合遗传育种策略,针对国内对苦楝果活性成分地理变异研究的局限与不足,提出在全分布区内收集具代表性的苦楝种源或家系,分析不同种源、家系间苦楝果的活性成分种类及含量差异,研究其地理变异及个体变异规律,在优良种源或家系选择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苦楝的生物农药应用结合木材利用进行改良,选择果实中活性成分含量高及生长性状表现优良的种源或家系,再通过遗传育种手段培育出优良品种用于果林营造,以期达到苦楝材用与药用相结果的目的,综合开发苦楝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化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体系内的不同组分,建立适用于红椿SRAP分子标记的反应体系,并进一步从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稳定、多态性好的引物组合,为红椿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试验基础。[方法]针对SRAP-PCR反应体系中5个因素各设置8个水平,先利用单因素试验确定浓度梯度,后在确定的梯度范围内选定4个水平,按照正交试验L16(45)进行优化,结合正交直观分析法和新复极差法对各因素进行优化筛选。[结果]确定最优体系为总体系25μL,模板DNA 25 ng,上下游引物各0.3μmol·L~(-1),Taq DNA聚合酶1U,Mg2+2.5 mmol·L~(-1),d NTP 0.3 mmol·L~(-1)。利用稳定的SRAP-PCR体系,从1 505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30对优质引物组合。[结论]通过不同种源红椿基因组DNA的重复验证,获得了稳定清晰、多态性较强的扩增条带,表明所确定的最优体系稳定可靠,适用性较强,可用于不同种源红椿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后续实验。  相似文献   
5.
苦楝种源幼林期生长性状地理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苦楝Melia azedarach种源的生长性状地理变异及其规律,选择适宜在广东地区造林的优良种源,为苦楝造林种子调拨提供依据。【方法】采集苦楝分布区53个种源,在广州增城开展种源试验,观测了幼林期树高、地径、侧枝数、干型和冠幅等性状,分析其地理变异规律,并探讨种源地理变异的气候生态学基础。【结果】各种源在6个性状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树高和地径在种源间的差异最大,变异幅度分别为5~280 cm和1.2~64.0 cm。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干型在种源间的差异达显著(P0.05)水平,其余5个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树高、东西冠幅和南北冠幅等性状的重复力达到40%以上,说明这些性状较其他3个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更为稳定,而地径重复力仅为29.92%,表明地径在种源间表现的差异稳定性较弱。苦楝苗期生长性状地理变异趋势为:采种点由南至北,苗期生长变慢,高海拔种源生长更快。各性状受纬度、经度和海拔多重控制,但各生长性状多以纬向变异为主。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存在明显的气候生态学特征。气温较高、降水丰富、气压低、平均最低气温高、日照丰富地区的种源苗期生长快,生物量大。根据种源幼林生长性状采用欧氏距离离差平方和进行聚类,可以将53个种源大致划分为6个类群,且分类群具有明显的地理格局。【结论】各种源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初步挑选出生长快、生物量大、干型优良、适应性好的种源740、629、843和349作为适宜广东地区造林的优势种源。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磷浓度对油茶小苗生长根系的影响,分析磷肥施用范围。以2年生的普通油茶品种岑软3号小苗为试材,通过5种不同磷处理P0(对照)、P1、P2、P3、P4,测量油茶小苗苗高、地径、叶片生理以及根系形态。结果显示,磷浓度对油茶地径生长的作用依次为P3>P4>P2>P1>P0,P1、P2、P3和P4苗高比对照分别增加了7.09%、13.51%、18.63%和16.43%,P1、P2、P3和P4地径比对照分别增加了6.96%、18.20%、25.16%和21.68%。氮磷钾含量均以P3最高,分别是对照的1.37、1.35、1.23倍。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各处理均比对照有显著增加,气孔导度仅在P3和P4处理下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胞间CO2浓度在P2、P3和P4处理下与对照相比显著减少。根系各形态指标随着磷浓度的增加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P3处理下各指标均处于最高水平。P3(磷浓度0.9 mmol/L)处理下有利于油茶幼苗根系分化须根,优化根系形态结构,使油茶获得更多营养,叶片氮磷钾元素含量最高,并能有效地促进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等植物...  相似文献   
7.
苦楝不同种源苗期生长性状和生长节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观测苦楝10个种源生长性状,分析苗高、地径和冠幅的生长节律,采用Logistic方程拟合其苗高、地径和冠幅生长过程。结果表明,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为0.969~0.998,符合"S"型生长曲线;不同苦楝种源在苗高、地径和冠幅的物候期和生长参数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各种源前期生长量小于后期;不同种源速生期起始时间变动幅度为5—6月,最早与最晚时间在种源间相差20 d左右;速生期结束时间变动幅度为8—10月,最早与最晚时间在种源间相差50 d左右;速生期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比例均在58%以上,速生期生长量最大种源约为最小种源的2倍左右;地径和冠幅速生期起始时间相差不大,且均早于苗高;冠幅速生期结束最早,其次是苗高,最晚为地径;在速生期起始时间上,北方种源早于南方种源,在速生期结束时间上,北方种源晚于南方种源。  相似文献   
8.
苦楝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SRAP技术对苦楝Melia azedarach遗传多样性、种质资源鉴定等开展研究,对苦楝SRAP-PCR体系中的模板DNA、d NTPs、Mg2+、引物和Taq DNA聚合酶5个组分浓度进行优化,建立适合苦楝的SRAP-PCR反应体系.【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反应体系中的5个因素分别设置8个浓度梯度水平,确定浓度范围后进行L16(45)正交试验设计,并对结果进行打分,确定优化体系.【结果和结论】SRAP对苦楝DNA浓度的要求不高,有一个较宽的浓度适宜范围;d NTPs在0.1~0.2 mmol·L-1范围内,能扩增出条带基本相同的清晰谱带;Mg2+为2.0mmol·L-1左右时扩增条带较清晰且数量多;引物介于0.48~0.64μmol·L-1均能扩增出带型基本保持一致且清晰的谱带;Taq DNA聚合酶在0.50~2.00 U范围内可以得到清晰的带型.根据正交试验设计16个处理的得分,确定优化的反应体系为:模板DNA 30 ng、d NTPs 0.125 mmol·L-1、Mg2+2.25 mmol·L-1、引物0.48μmol·L-1、Taq DNA聚合酶0.75 U,反应总体积25μL.  相似文献   
9.
以粗皮桉种源、家系试验林1~5年生和10年生的树高、胸径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种源、家系间性状差异性分析,估算出2个性状各个年龄段的遗传力.采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BLUP)估算历年树高、胸径性状的育种值,用最小方差聚类分析法(WARD)对育种值开展种源、家系2个层次的选择分析.结果表明:粗皮桉前5年树高、胸径在家系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快速分析苦楝Melia azedarach不同种源提供方法,揭示苦楝遗传多样性,为苦楝的开发、利用及选择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从783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20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组合,对苦楝国内全分布区的37个种源和肯尼亚1个种源样品进行SRAP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20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242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1条,多态性百分率平均值为40.89%,每对引物组合扩增条带5~17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条带12.1条;其多态性信息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值介于0.188~0.488,平均值为0.299。基于UPGMA法聚类以0.350为阈值可将38个苦楝种源划分为7类,在此基础上,去掉2个种源,将其余36个种源划分5个地理类群。【结论】SRAP分子标记可以很好地反映苦楝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类群划分结果有明显的地理趋势和气候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