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林业   3篇
园艺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草炭和红壤土为覆土材料,设置7个不同的草炭比例栽培暗褐网柄牛肝菌,观察每个处理菌丝生长情况,记录出菇率、成熟率及子实体平均单重。结果表明,覆土材料添加草炭在菌丝生长,子实体平均单重,出菇率、成熟率等方面都明显优于不添加的,当草炭比例添加到50%时,出菇率、成熟率分别达到96.3%和88.0%,子实体平均单重最重,达到113.2 g,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2.
以云南10个暗褐网柄牛肝菌发生地的土样为试材,调查发生地的生境及出菇情况,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土壤肥力进行评价,研究土壤肥力对暗褐网柄牛肝菌出菇的影响。结果表明:暗褐网柄牛肝菌发生地的海拔范围在613~1 370 m,东经100°05'~101°32',北纬21°40'~25°03';暗褐网柄牛肝菌出菇较好的是嘎栋的凤凰木树下,每3 m2≥1个,其次是临沧幸福镇的枇杷树下,每4 m2≥1,出菇较差的是打洛的桃树下,每40 m2≥1;凤凰木树根上较易感染牛肝菌菌丝并形成菌腔虫瘿,菌腔虫瘿量与牛肝菌的发生量成正比关系;土壤肥力综合排名得分为幸福镇东风星火山(低)试验基地振东果林农场嘎栋景洪勐养打洛资源圃星火山(高),幸福镇土壤肥力综合得分排第1位,出菇也较多,表明土壤的肥力对暗褐网柄牛肝菌的出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暗褐网柄牛肝菌菌渣为基质肥料,设计不同菌渣土壤配方进行青菜栽培试验,对青菜的采收时间、株高、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加入发酵菌渣的基质栽种的青菜株高、产量极显著优于菜园土基质。  相似文献   
4.
暗褐网柄牛肝菌人工栽培的生物学转化率较低,收菇后的废菌渣中余留了大量营养物质。为充分利用其废菌渣中的营养成分,减少资源浪费,研究采用不同比例暗褐网柄牛肝菌菌渣为主料栽培巨大口蘑。结果显示,采用暗褐网柄牛肝菌废菌渣为主料栽培的巨大口蘑长势良好,菌丝生长速度在6.49±0.33~9.65±0.52 mm/d,鲜菇产量263.87±12.93~401.33±6.10 g/袋,生物学转化率达到57.36%~87.25%,表明巨大口蘑可以充分利用暗褐网柄牛肝菌废菌渣中的营养物质。建议栽培巨大口蘑时,暗褐网柄牛肝菌废菌渣用量控制在90%以内,并加强出菇管理。  相似文献   
5.
云南硬皮马勃(Scleroderma yunnanense)是我国的特有种,也是世界上唯一可食用的硬皮马勃种。主要报道了3个产地的云南硬皮马勃子实体营养成分测定结果,结果表明,云南硬皮马勃子实体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蛋白质、粗纤维和粗脂肪,同时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其中3种云南硬皮马勃子实体Scl001、Scl002和Scl003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与氨基酸总量的比值分别为34.2%、38.3%、27.1%,必需氨基酸含量与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的比值分别为0.521、0.621、0.371。  相似文献   
6.
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是目前唯一能够采用腐生栽培的方法进行菇房人工栽培的牛肝菌类食用菌。在野外,暗褐网柄牛肝菌与蚧虫和植物根系能形成一种特殊的结构:"菌腔虫瘿",并寄宿在植物根部。通过长期野外跟踪调查,对菌腔虫瘿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与暗褐网柄牛肝菌出菇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结果发现,菌腔虫瘿的季节变化规律可划分为两季:雨水季(4~11月)和干旱季(12月~翌年3月)。在雨水季,多数菌腔虫瘿表面光滑、有色泽;虫瘿内部的蚧虫比较活跃,繁殖速度快,腔室内的虫龄结构复杂多样,菌腔虫瘿繁殖、转移和扩散到新根部位的速度较快;在干旱季节,菌腔虫瘿颜色变暗,表面粗糙甚至长霉菌;菌腔虫瘿内部的蚧虫繁殖速度较慢,虫龄结构相对单一,菌腔虫瘿繁殖及转移、扩散速度较慢。暗褐网柄牛肝菌出菇与菌腔虫瘿的变化规律一致,雨水季节暗褐网柄牛肝菌出菇茬数多、产量高,而干旱季节几乎无子实体形成;在4个调查点中,菌腔虫瘿数量与暗褐网柄牛肝菌子实体数量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74、0.861、0.904、0.815,在一定程度上暗褐网柄牛肝菌子实体数量与菌腔虫瘿数量总体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7.
以人工栽培的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为试材,观察其担孢子着生情况及细胞核数量,并以三轮杂交试验对其交配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暗褐网柄牛肝菌每个担子上着生4个担孢子,每个担孢子内含有1个细胞核,53株单孢菌株按不同的交配型被分为4组,分别包含5、25、4、19个菌株,说明暗褐网柄牛肝菌属于四极性交配系统,交配型受双因子控制。  相似文献   
8.
为了比较不同腐生食用菌降解纤维素、木质素以及淀粉的能力,以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香菇(Lentinus edodes)和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变色圈法对胞外酶种类进行定性检测,选用36%木屑、43%锯末、20%麸皮、1%蔗糖,58%~60%水分,pH 6.6为栽培基质进行栽培出菇,再利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其中4种代表性胞外酶在生长发育各阶段的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利用变色圈法在平菇、香菇和杏鲍菇中均检测到羧甲基纤维素钠酶(CMCase)、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gnin peroxidase,LiP)、漆酶(Laccase)和锰过氧化物酶(Manganese peroxidase,MnP);在平菇及香菇中检测到淀粉酶(Amylase),在香菇中未检测到淀粉酶。杏鲍菇羧甲基纤维素钠酶、滤纸酶、淀粉酶活性与子实体形成正相关,子实体快速生长或者子实体成熟时活性峰值,在发菌及潮菇间期酶活性低;漆酶活性在发菌期有较高的水平,在菇蕾形成达到第一个活性高峰,随后逐渐下降直到子实体老化阶段酶活性升高到第二个高峰;表明杏鲍菇利用木质素先于纤维素和淀粉。平菇羧甲基纤维素钠酶、漆酶活性与子实体形成正相关,其活性峰分别出现在子实体快速生长及成熟阶段;滤纸酶及淀粉酶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均维持价低水平,子实体形成过程无严格相关性。香菇羧甲基纤维素钠酶、滤纸酶在发菌阶段酶活性较高,在幼菇阶段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淀粉酶活性与子实体形成过程无严格相关性,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几乎检测不到漆酶活性。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同种菌不同胞外酶之间、相同胞外酶在不同菌之间酶活性大小及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菌腔虫瘿中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菌丝体群体遗传结构,利用ITS、tef1和rpb1序列对云南、四川两省12个地理居群共45份样品进行系统发育、遗传多样性,地理居群遗传分化、变异分析.结果表明:从45份样品中,共检出15个ITS单倍型、16个tef1单倍型和17个rpb1单倍...  相似文献   
10.
继代次数对暗褐网柄牛肝菌菌种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继代次数对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菌种活性的影响,选取生产上优良性状发生退化的栽培菌株11023为研究对象,监测其及继代2次,5次,8次后菌种的各项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出菇性状.结果显示,随着继代次数增加,菌丝长势减弱,菌落生长速率降低,菌落颜色变浅,菌落边缘整齐度降低;淀粉酶分泌能力减弱;出菇率和单菇重均减小,抗杂能力减弱.推断菌株11023继代次数不宜超过2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