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林业   5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杨树黄叶病害病枝扦插、留床育苗及苗木定植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受杨树黄叶病危害的病枝育苗观察,可以看到,苗前期部分苗木出现黄叶现象,随着苗木生长或施肥后,生长势增强,叶片逐步变绿;定植观察,幼树均没有发病,证明杨树黄叶病害与枝条的健康度有很大关系,病枝生长势衰弱,出苗后,不能及时提供苗木生长所需营养,叶片就会发黄。随着苗木生长或施肥后,苗木根系增加,叶片数增加,养份积累,生长势增强,叶片就会逐步变绿。  相似文献   
2.
园斑紫天牛在济源市一般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树干内越冬;极少数为2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枝干内虫道中越冬,越冬成虫于来年3月中、下旬咬破树皮出洞,交尾后雌虫产卵于树木枝干、皮缝或节疤处,4月上、中旬开始孵化,初孵幼虫在皮层和木质部取食,然后蛀入木质部,7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化蛹期,8月中旬至来年3月下旬为成虫越冬期。  相似文献   
3.
河南地区杨树"黄叶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确定河南地区杨树黄叶病的病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开展了元素补充、组织粉碎回接、微生物分离回接、线虫检测、电子显微镜切片观察、植原体的PCR及DAPI检测等实验。结果表明:对轻度病株施硫酸亚铁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回接组织粉碎物的健株无症状表现;从病株的根、茎、叶中分离了4种微生物并进行了回接,27.5%的接种苗出现了与黄叶病相似的症状;在病株体内没有发现植原体和内寄生性线虫;电子显微镜下观测到了杆状细菌存在。研究结果对该病害的后续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河南省2005年以来新发生杨树黄叶病害的发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病害危害继续扩大,新发病地块出现50处,但老的发生区没有大面积扩散,枯死数量所占前年总病树的百分比从2007年的1%下降到了0.6%。黄叶病杨树存在侧芽萌发及顶芽小叶现象,但不属于植物病理学上的丛枝。病害在春秋两季发病明显,实验证明病害与越冬关系不大,7月份有隐症现象,该隐症为高温隐症。加强水肥管理及间伐对缓解症状有一定作用,但是不能彻底治愈,病因可能与苗木的来源有一定关系。病害的发生在立地条件上没有明显规律,养殖小区和菜地内的杨树明显发病较早、较重。未发现明显抗病的杨树品种,法桐等其它近10种树种亦有类似症状。  相似文献   
5.
使用直升飞机定位喷洒药物防治试验表明,在不需要专用的机场跑道的情况下,直升飞机在恶劣环境条件下开展飞防,仍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为今后在险恶立地条件下实施林木病虫害防治,探索了新途经。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池塘圈养条件下大口黑鲈养殖周期的生长特征变化规律,测定体质量为(16.3±4.9)~(424.9±27.2) g生长周期内大口黑鲈的体长、全长、吻长、眼径、头长、尾柄长、头高、体高、尾柄高、体宽和体质量生长特征参数,分析其生长特征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别建立基于支持向量回归(SVR)、径向基神经网络(RBF)和随机森林回归(RF)的体质量预测模型,将预测值与实测值拟合确定最佳模型;并运用模型拟合的方法建立各个生长特征参数的最佳生长模型。结果显示:体质量与生长特征参数均呈极显著相关性;基于支持向量回归(SVR)的体质量预测模型预测效果最佳,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96,均方根误差为9.004,平均绝对误差为6.598;体质量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W=0.0127×L3.224,决定系数R2为0.977;全长、体长、吻长和头长的最佳生长模型为Logistic模型,头高、体高、眼径和体宽最佳生长模型为Von Bertalanffy模型,体质量、尾柄长和尾柄高最佳生长模型为Gompertz模型;在养殖周期内大口黑鲈肥满度在2.26%~2.93%波动。以上结果表明,可以利用生长模型和体质量预测模型预测掌握圈养条件下大口黑鲈的生长过程,并通过精准投喂达最佳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7.
银杏GAP基地的栽培管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主要从银杏GAP基地的适生环境、栽培和管护措施等方面作简要介绍,以便生产出有着更高开发价值的银杏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林农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河南地区杨树黄叶病的病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开展了元素补充、组织粉碎回接、微生物分离回接、线虫检测、电子显微镜切片观察、植原体的PCR及DAPI检测等实验。结果表明:对轻度病株施硫酸亚铁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回接组织粉碎物的健株无症状表现;从病株的根、茎、叶中分离了4种微生物并进行了回接,27.5%的接种苗出现了与黄叶病相似的症状;在病株体内没有发现植原体和内寄生性线虫;电子显微镜下观测到了杆状细菌存在。研究结果对该病害的后续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使用布撒器定位发射药包防治试验表明,在地势险要,海拔落差大的情况下,用布撒器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仍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为今后在险恶立地条件下实施森林病虫害防治,探索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对河南省2005年以来新发生杨树黄叶病害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2008年病害危害继续扩大,新发病地块出现50处,但老的发生区没有大面积扩散,枯死数量所占前年总病树的百分比从2007年的1%下降到了0.6%。黄叶病杨树存在侧芽萌发及顶芽小叶现象,但不属于植物病理学上的丛枝。病害在春秋两季发病明显,实验证明病害与越冬关系不大,7月份有隐症现象,该隐症为高温隐症。加强水肥管理及间伐对缓解症状有一定作用,但是不能彻底治愈,病因可能与苗木的来源有一定关系。病害的发生在立地条件上没有明显规律,养殖小区和菜地内的杨树明显发病较早、较重。没发现明显的杨树抗病品种,法桐等其它近十种树种亦有类似症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