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林业   28篇
综合类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音河示范区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通过对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音河示范区自然资源和生产发展现状的分析,较详细地阐明了以音河示范区为代表的东北农田林网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模式建设的主要内容、途径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保证措施,并从生态学、经济学角度提出有关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半干旱地区防护林综合效应研究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林网内风速、温度、湿度、湍流强度、CO_2浓度,农作物光合吸吸变化规律的系统观测分析,阐明了农田防护林的增产机制。并为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提出了科学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本项研究表明,林网内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较旷野增加18.92%—50.78%,产量提高20—39%;影响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主导因子是作物层的CO_2浓度、光照强度、空气温度和叶面温度;林网内作物层的CO_2浓度较旷野平均增加17—72PPm,可以说林网对农作物具有一定的CO_2施肥作用,林网还有增加气温和叶面温度的作用。综合分析,进一步揭示了防护林体系内农作物的增产机理。  相似文献   
9.
樟子松疱锈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樟子松疱锈病是樟子松人工林的重要病害。病原菌为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Alb. et Schw.)Winter],其冬孢子寄主为芍药[Paeonia lactiflora]及山芍药[P. obovata],人工接种还侵染萝藤(Melaplexis japonica)。锈孢子放散56天,5月15日至6月20日为放散高峰期,水平传播30米,垂直分散5米。锈孢子双核,具2—4芽孔,只有1芽管优生,在2%琼脂膜上,20℃,饱和湿度,pH7时萌发率达80%。夏孢子经阳光照射可提高萌发率15%,在2%琼脂膜上,25℃下,4小时始萌发,48小时萌发78.4%;越冬后的夏孢子具2.96%萌发力。冬孢子成熟后3天在16—21℃下,保湿3小时即萌发,24—36小时萌发量最大。在樟子松病皮下的菌丝为多年生,有隔,单核,在寄主细胞间隙生长,以棒状或丝状吸器伸入细胞吸养。用氯化钠水溶液或结晶可杀死芍药根;用十二吗啉千倍液涂干效果好,松焦油,焦化腊、机油加玉米荠油均有效,但产生药害。修枝是促进林木生长和防病的理想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 前言 在农业生产中,土壤是直接影响农作物质量和产量的因素。农田防护林对土壤的影响也就影响到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因而,研究农田防护林对土壤的影响,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农田防护林土壤效应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一林带、单一林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