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林业   4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林俊平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5):40-42,44
为解决红花香椿单木及林分材积生长率表缺乏的问题,通过收集样木、样地数据处理、备选模型求解、模型选优、模型优化等思路和过程,建立了红花香椿单木及林分材积生长率模型.经TOPSIS法模型选优显示,单木和林分材积生长率最佳模型均为P=a0D-a2t-a1;利用免疫进化算法(IEA)进一步优化了模型参数,提高了模型预估精度,并据此编制了红花香椿单木及林分材积生长率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适合尾巨桉人工林及林下植被生长的整地方式,选择福建省华安县西陂国有林场不同整地方式(全垦、带垦和穴垦)的尾巨桉人工林,进行3 a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整地方式对尾巨桉人工林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均存在显著差异,造林0.5年后,全垦处理下尾巨桉人工林生长状况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处理方式,且差异性达到了显著水平;造林第1年,带垦处理的尾巨桉人工林生长量最优,表现为带垦穴垦全垦;造林第1.5~3年,生长状况最好的是穴垦处理下的尾巨桉人工林,表现为穴垦带垦全垦。不同整地方式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被存在差异,其中穴垦和带垦处理在增加林下植被数量上均有较大优势。造林第1.5年和第3年,穴垦处理林下植被丰富度指数最高,带垦次之,全垦最差;而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群落盖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的是带垦,穴垦次之,全垦最差。因此,以生长量为主因子时,最好采用穴垦整地;以林下植被为主因子时,最好采用带垦整地。  相似文献   
3.
红锥不同模式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林俊平 《福建林业科技》2002,29(3):59-61,80
对红锥纯林、红锥×杉木混交林以及红锥×木荷×杉木混交林等不同模式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在 3种不同混交模式中 ,以红锥杉木混交效果最好 ,不但能明显地提高红锥的造林成活率 ,且两者混交种间关系较为协调 ,空间分布格局合理 ,充分利用营养空间 ,混交林分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18年生红锥杉木混交林中红锥的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分别达 14 75m、16 5 0cm和 0 15 6 1m3 ,比红锥纯林分别提高了 10 0 0 %、14 34%、36 93% ,林分蓄积量高达 2 71 4 7m3·hm-2 ,是纯林的 1 30倍 ,可见红锥与杉木混交是值得闽南地区推广应用的针阔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套种对尾巨桉人工林及林下植被生长的影响,于2011—2014年在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西陂国有林场开展尾巨桉人工林林下套种(扁豆、乌绿豆×印度豇豆)试验。结果表明:套种豆科植物可促进尾巨桉人工林林分生长,生长量大小依次表现为:套种乌绿豆×印度豇豆>套种扁豆>对照。套种后3 a,套种乌绿豆×印度豇豆、套种扁豆的尾巨桉林分树高、胸径、材积均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提高23.10%、20.35%,8.97%、5.08%,49.32%、36.32%;套种豆科植物的林下植被种类、丰富度均优于对照,其中套种扁豆处理在增加林下植被种类上有较大优势。表明尾巨桉人工林下套种乌绿豆×印度豇豆、套种扁豆既对尾巨桉人工林林分生长有促进作用,又有利于保护林地植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林地清理方式对桉树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寻最适合桉树人工林及林下植被生长的林地清理方式,选择福建省华安县西陂国有林场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全面清除、全树收获、商业收获、采伐剩余物加倍和常规处理)的桉树人工林,进行3年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桉树人工林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均有显著影响,造林半年后,全面清除处理的桉树人工林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明显优于其他林地清理方式;造林第1年,采伐剩余物加倍处理的桉树人工林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量最高;造林1.5年到第3年,商业收获处理的桉树人工林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优势明显,商业收获全树收获采伐剩余物加倍全面清除常规处理.(2)商业收获处理在增加林下植被数量上有较大优势,商业收获全树收获常规处理全面清除采伐剩余物加倍.(3)造林1.5年和第3年,商业收获处理的林下植被丰富度、群落盖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也最大.表明采用商业收获进行林地清理更有利于桉树人工林及林下植被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9株不同立地条件的20年生湿地松人工林的优势木的树干解析,利用实测数据拟合生长动态方程,结果表明:Ⅰ类地胸径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第4a,Ⅱ、Ⅲ类地出现在第6a;树高连年生长量最大值Ⅰ、Ⅱ类地为4a,Ⅲ类地较迟,大约在6~8a;材积连年生长量在16~18a达到最大,但在3种立地条件下都未达到数量成熟;利用已有数据拟合出的不同立地生产过程的方程,精确度较高,可供生产上参考。  相似文献   
7.
收集国有华安利水林场和尚疗工区有代表性的湿地松样木12株,测定树干含水率平均值与其鲜重,估计树干的绝干重量;探讨湿地松树干去皮含水率分布规律,分析重量与材积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套种绿肥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绿肥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选取华安县西陂国有林场桉树人工林进行套种扁豆、乌绿豆×印度豇豆及不套种绿肥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3a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套种绿肥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有积极影响,桉树人工林套种绿肥有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作用,综合改良效果表现为:套种乌绿豆×印度豇豆>套种扁豆>不套种。其中套种乌绿豆×印度豇豆下,3个土层土壤容重在造林3a时对比造林0.5a时增加了-0.79%~7.27%,而全N、全P含量分别下降了-18.60%~3.9%和-5.56%~8.70%,均明显低于不套种的9.76%~14.15%、2.52%~4.65%和4.76%~15%。而套种乌绿豆×印度豇豆方式下,土壤水解性N、有效P和速效K含量在造林1.5a时比造林0.5a时分别减少了2.65%~61.54%、12.50%~31.79%和25.06%~25.93%,对比不套种的47.83%~64.79%、18.56%~37.00%和29.98%~56.29%,说明套种乌绿豆×印度豇豆对土壤速效养分维持效果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养分的积累产生积极作用。本研究还发现套种乌绿豆×印度豇豆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pH值,缓解土壤酸化,所以该套种模式值得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