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林业   9篇
  2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1篇
  2017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在建平县应用弥雾机进行松毛虫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使用1.2%烟碱·苦参碱,防治松毛虫幼虫80hm2,96h杀虫效果达89%。直接防治成本为85.5元·hm~(-2),仅为同期毒绳防治成本225元·hm~(-2)的38%。试验证明,应用弥雾机是防治辽西地区松毛虫幼虫的新途径,在同类地区松毛虫幼虫防治中具有广阔的生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沙棘木蠹蛾幼虫化学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针对沙棘木蠹蛾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干基喷雾、浇根、排粪孔注药、熏蒸等化学防治方法防治其幼虫,进行了大量野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这些防治方法中,只有磷化铝熏蒸可称得上是一种经济、有效、可行的防治方法。夏季日均温在21-25℃时,以每株树1丸(3.2g)的剂量进行根部熏蒸,防治效果可达82.61%,防治成本为191.4元/hm^2。  相似文献   
3.
树干涂毒环防治下树转移沙棘木蠹蛾幼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研究沙棘木蠹蛾当年生幼虫的下树转移危害习性,利用该习性采取在树干上涂毒环、绑毒绳的方法控制该虫。观察发现,2005年9月1日到18日,幼虫绝大多数是在09:00-16:00间下树转移,极少数是在20:00-08:00下树;2005年9月18日以后未曾在早上和夜晚观察到下树幼虫,幼虫都是在10:00-16:00间下树。幼虫从排粪处爬出,顺着树干向下爬,到地面时继续沿着树干钻入土层,最后找到适宜的场所,停留在树根部的树皮裂缝处。用中西杀灭菊酯与金天敌长效缓释剂按1:9的比例混合配成毒剂涂干,环宽5cm,施药第5天对沙棘木蠹蛾幼虫的防治效果为100%,第30天防治效果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4.
7月和8月的农事节气有小暑、大署、立秋和处暑。主要农作物夏玉米、水稻、棉花进入生长发育旺盛时期。高温高湿天气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也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本时期是主要农作物田间管理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5.
2015-2016年,在辽宁省昌图县付家镇白家窝堡村,试验设置11 115、5 550、3 705和930株hm~(-2)4个密度的银中杨(Populus alba×berolinensis)移植根蘖区,研究其幼树不同移植强度下的根蘖情况。结果表明:根蘖苗数量与移植数量呈正相关,保留密度为930株hm~(-2)的区域较11 115株hm~(-2)的区域每公顷根蘖苗多出45 000株;保留树木过密,会影响根蘖苗质量。  相似文献   
6.
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林间诱蛾活性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比较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不同配方的诱集效果,该文利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组分顺7-十四碳烯乙酸酯(Z7-14:Ac)、反3-十四碳烯乙酸酯(E3-14:Ac) 和反7-十四碳烯乙酸酯(E7-14:Ac)按照不同比例配置的4种配方进行了野外诱集试验.结果表明:4组不同配方的性信息素均具有较强的诱集效果,其中平均诱蛾量最高的达17头/诱捕器,日诱蛾量最高的为11头/d,持效期达26 d,不同配方的有效诱捕距离分别达100和150 m.通过比较两种不同诱捕器的野外诱集效果发现:沙棘木蠹蛾实用新型诱捕器的诱蛾效果稍差于三角形诱捕器,但其具有使用方便、易于操作、可长时间使用等特点,诱捕器的最佳悬挂高度为1 m.用性信息素诱杀害虫作为一种高效、无毒、无污染的新方法为沙棘木蠹蛾的综合防治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天津市自2001年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并上升为天津市第一大经济作物后历年的推荐品种与引进品种情况,分析了简化栽培技术、缩节胺调控技术、增施钾肥技术等在天津的应用效果,并对天津市2001~2011年棉花品种引进与配套栽培问题总结了成效,提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8.
沙棘木蠹蛾危害特性与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作者于2003年5月至11月对沙棘木蠹蛾卵和幼虫的危害特性和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棘木蠹蛾主要产卵在干部树皮裂缝、伤口等处,卵孵化后,初孵幼虫首先取食树干的韧皮部,然后逐渐向下转移危害根部.根部幼虫主要取食木质部,形成多条纵向的蛀道,通过蛀道在主根与侧根、侧根与侧根间进行转移危害.树干上的卵和初孵幼虫多集中在2 m以下,而根部的幼虫主要聚集在距离地面20 cm以内的主根上.从5月至11月,非当年生幼虫基本呈现递减的变化趋势,6月和10月减少的幅度较大.当年生幼虫则从7月逐渐增加至9月达到最大,而后又急剧减少.从8月到11月,幼虫的聚集位置和种群数量都呈现向树下部转移的趋势,10月初转移至根部的幼虫达70.5%,树干上分布的仅有29.5%,且大部分都集中在树干1.2 m以下的位置.11月初,幼虫已基本转移至地下根部,此时树干上幼虫分布很少.   相似文献   
9.
建平县青松岭地区属松毛虫Denrolimussp.发生的常灾区,在无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松毛虫越冬幼虫死亡率37.9%,越冬幼虫上树至化蛹前死亡率62.9%;蛹期死亡率12.7%;卵期死亡率10.3%;初孵幼虫死亡率65.9%,死亡原因除每年1月份的极限低温和3~5月气温突变影响外,天敌昆虫和食虫鸟类的取食也是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梁树军 《沙棘》2005,18(3):21-22
沙棘木蠹蛾对沙棘危害十分严重,应用20%中西杀菊酯500倍液,50%对硫磷1000倍液,3%钾拌磷粉剂,采取灌根或树干基部埋粉剂的方法防治其幼虫,30天防治效果可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