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林业   3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深入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差异,探讨其在同域分布情况下的时间分配模式和共存机制。【方法】于2017年4月至2020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在61个监测位点对梵净山保护区雉类开展了长期监测,并对5种同域分布雉类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1)监测到的5种雉类(白颈长尾、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灰胸竹鸡、勺鸡)均为昼行性,日活动节律均呈双峰型,活动高峰集中在清晨和黄昏时段;2)只有红腹角雉的日活动节律与其他雉类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红腹锦鸡和勺鸡的日活动节律受海拔变化的影响;4)在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季节性变化中,仅勺鸡的日活动节律呈季节性显著差异;5)在有明显雌雄异色的雉类中,雌雄个体在繁殖期的日活动重叠程度都高于非繁殖期,且日活动节律更为相似。【结论】通过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种同域分布雉类的日活动节律的研究,发现其日活动节律特征和差异是在环境因素和种间竞争下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受到繁殖时间和繁殖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保护区内外的景观格局特征,研究了贵州湄潭百面水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区外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0—2020年,在百面水省级自然保护区与10 km邻近区内,森林和农田为土地利用类型的主体,且保护区内外不透水面面积呈逐渐增加趋势;保护区的边缘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保护区的平均斑块面积、景观破碎化指数、聚合度指数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1km邻近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高于保护区而低于2~10km邻近区。由此可得,百面水省级自然保护区产生了正面影响的溢出效应,影响距离为保护区外1 km。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梵净山东北部同域分布的黔金丝猴和藏酋猴的时空分布格局,了解二者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深认识二者的种间关系及其生存适应特点。【方法】2017—2020年,在梵净山东北部的不同海拔与植被类型中布设了66台红外相机,监测研究黔金丝猴和藏酋猴的时空分布。【结果】藏酋猴在研究区域内普遍分布,黔金丝猴则主要分布于远离旅游索道的高海拔区域,且完全重叠于藏酋猴分布范围内。在栖息地选择方面,藏酋猴呈现普遍选择,黔金丝猴呈现专一选择。在植被类型选择上,藏酋猴的分布未见显著差异(P=0.27),黔金丝猴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1 600~1 900 m海拔范围的相对丰富度最高。在植被类型选择上,藏酋猴的分布未见显著差异(P=0.27),黔金丝猴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的相对丰富度最高。在共现位点中,发现黔金丝猴与藏酋猴15天内相遇的位点有45个,占总监测位点数的68.18%,占黔金丝猴分布总位点数的91.84%,栖息地空间重叠度极高。它们在同一位点的的相遇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48),平均5~6天一次,且不存在季节性变化(P=0.35)。黔金丝猴...  相似文献   
4.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可能导致人为干扰活动从保护区转移到未保护区,即为自然保护区的空间溢出效应,该效应对保护区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会产生负面作用。了解自然保护区空间溢出效应的作用幅度和驱动因素对评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和优化保护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以景观格局指数为指标,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以评估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近30年,研究区森林和农田的土地利用转移变化量占主体,并且是其他地类转移的最主要来源。(2)景观破碎化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5~10 km邻近区>0~4 km邻近区>保护区。(3)0~4 km邻近区的边缘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和景观破碎化指数的均值均大于保护区而小于5~10 km邻近区;0~4 km邻近区的最大斑块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和聚合度指数的均值小于保护区而大于5~10 km邻近区,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周边4 km区域内产生了空间溢出效应,为堵塞效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