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林业   4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5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茂兰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石山木莲的资源现状及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石山木莲(Manglietia calcarea X.H.Song)是贵州特有珍稀濒危植物。为了解茂兰保护区石山木莲资源现状,采用样线调查法,对茂兰保护区石山木莲资源分布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茂兰保护区石山木莲资源分布狭窄、数量稀少,仅发现8个分布点共计10株,已处于濒危状态。主要分布在保护区洞多、洞常、瑶寨、卡记海拔650~820 m之间的山坳、山腰、洼地、槽谷的次生林中、闲置地边、黔竹林内及密林下。根据石山木莲在茂兰保护区的地理分布特点和资源现状,分析其濒危原因,探讨实现其有效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于2012~2014年采用样带法对22条样带开展掌叶木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茂兰保护区野生掌叶木现存量为37 809~66 917株之间的估计值,平均3.703 2株/hm2,最大胸径57 cm,最高16 m;分布海拔上限906 m;野生种群生长良好,受危害因子主要是村民生产活动带来的少量薪柴及家具用材;掌叶木为林区优势建群种,分布格局从次生林到原始森林均有分布,以次生林多见。另外,掌叶木野生种群幼苗严重不足,种群呈衰退趋势,并多处出现克隆繁殖现象。  相似文献   
3.
从2000年到2001年在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调查点内所采集蝴蝶标本约15000份,已整理鉴定约9367份,隶属11个科,107个属,199个种,94个亚种。  相似文献   
4.
茂兰喀斯特森林干扰状况与林隙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调查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干扰特征,并对林隙特征、林隙的形成方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林隙大小分布表现出以小林隙为主的偏正态分布,但在总林隙面积比例上,大林隙所占的比例较大;2)林隙大多数在20年前形成,估计林隙形成速率为0.55个·hm-2a-1,返回间隔期为270年;3)林隙密度约为20个·hm-2,林隙平均面积(69.7±45.71)m2,扩展林隙平均面积(152.7±79.43)m2,林隙和扩展林隙占所调查林分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3.9%和30.6%;4)林隙形成方式以折干为主,但因地形差异,槽谷、坡地、漏斗的主要形成方式分别为干中折断、拔根倒和干基折断;5)大多数林隙由1~4株形成木形成,平均每个林隙的形成木为2.5株。大部分林隙形成木为森林建群种,常绿和落叶树种分别占61.5%和38.5%。林隙形成木以小径级为主,表明本地森林林隙干扰十分频繁。  相似文献   
5.
茂兰喀斯特森林是亚热带地区幸存下来的一片面积最大 ,分布最集中 ,原生性最强的喀斯特森林。通过一年多时间的连续观测发现 :在 15 93.2 m m的年总降雨量中 ,有 2 0 7.4 mm被林冠截流 ,占 13% ;有 119.1m m为树干径流 ,占 7.5 % ;森林穿透雨为 12 6 6 .7m m,占 79.5 %。枯枝落叶的最大持水率可达 2 35 .6 7% ,岩面苔藓的最大吸水率可达 6 5 0 .35 % ,腐殖土的最大持水率为 6 4 .4 3% ,而钙质土的最大持水率仅为 4 5 .2 5 % ,腐殖土比钙质土的持水性高 12 %~ 2 2 %。在自然失水过程中 ,失水速度为岩面苔藓 <钙质土 <腐殖土 <枯枝落叶。同一场降雨非森林喀斯特地区比森林区更易形成地表径流 ,且无森林覆盖区的地表径流的含沙量很大 ,森林区的含沙量只有非森林区的 5 .5 7‰~ 13.74‰ ,为此喀斯特森林具有很强的保护水土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掌叶木百日苗培育与造林技术.[方法]采用常规育苗方法培育掌叶木百日营养苗和裸根苗并开展石山造林试验.[结果]百日苗平均苗高18.798 cm,平均地径0.211 cm,苗木木质化达60%.人工造林成活率97.60%,保存率90.68%;裸根苗造林优于营养苗,育苗和造林期间病害为茎腐病和褐斑病.[结论]掌叶木适合喀斯特石山地造林,可作为将来喀斯特石漠化植被恢复首选树种之一.  相似文献   
7.
茂兰自然保护区的眼蝶资源及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4月~2009年7月,我们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眼蝶科(Satyridae)进行采集,获得8属22种。其中,豹眼蝶属(Nosea)为茂兰新纪录属,三楔黛眼蝶(Lethe mekara)、重瞳黛眼蝶(L.trimacula)、蛇神黛眼蝶(L.satyrina)、豹眼蝶(Nosea hainanensis)、台湾矍眼蝶(Ypthima formosana)和魔女矍眼蝶(Y.medusa)共6种为茂兰新记录物种。矍眼蝶属和黛眼蝶属种类最多,为优势属。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茂兰保护区眼蝶以古北—东洋共有种和东洋区种为区系的优势成分;在中国地理区划中具有14个分布型。与国内其他自然保护区相比,茂兰保护区的眼蝶资源比较丰富,应该作为种质资源加以保护,并可适度开发和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8.
熊志斌  玉屏  杨婷婷  谭成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1037-11038,11089
详细分析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和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今后加强保护区建设应采取的策略,对茂兰保护区今后的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促进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工作的标准化建设,在对该保护区进行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技术标准,编制了保护区2016—2025年的科研监测规划,主要内容:1)开展"第二次综合性科学考察"、"关键物种就地保护、繁育和自然回归"、"地理信息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建设"等基础研究;2)开展"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预警"、"茂兰珍稀濒危动植物的保育研究"、"自然保护区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具有自身特色的多层次、多学科的专项研究;3)建设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4)加强关键物种、林业有害生物及外来物种、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5)建设科研中心办公楼,完成相关设施与设备、数字化科研管理平台建设。最后,对规划实施的条件进行分析,认为多方争取项目资金、探索合理的社区管理模式、妥善处理旅游产生的废弃物、避免保护区破碎化与孤岛化等是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为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茂兰自然保护区的蝶类资源,采用野外考察、标本采集、分类鉴定和资料考证相结合的方法,于2010年6月—2011年6月对该保护区的粉蝶资源进行了调查和整理,并对其区系组成、生境类型的粉蝶多样性和均匀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茂兰自然保护区采集的粉蝶共有12属24种,加上前人采集记录的茂兰自然保护区粉蝶总计有15属34种,其中,玕黄粉蝶属(Gandaca)和锯粉蝶属(Prioneris)为茂兰新记录属,梨花迁粉蝶(Catopsilia pyranthe)、尖角黄粉蝶(Eurema laeta)、檗黄粉蝶(E.blanda)、玕黄粉蝶(Gandaca harina)、报喜斑粉蝶(Delias pasithoe)、雷震尖粉蝶(Appias indra)、兰姬尖粉蝶(A.lalage)、锯粉蝶(Prioneris thestylis)和绿云粉蝶(Pontia chloridice)9个种为茂兰新记录种。2)区系组成以广布种粉蝶占优势;地理种群主要由华中区和华南区2个种群组成,与保护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相符合。3)5种生境类型中的粉蝶属数、种数、个体数及优势种群均以Ⅰ型生境最多。4)多样性指数(H)以Ⅱ型生境最高,Ⅰ型次之;均匀度指数以Ⅳ型生境(J)最高,Ⅲ型次之;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均最低的为Ⅴ型生境。说明,粉蝶对人类活动和植被类型的依赖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