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9篇
畜牧兽医   5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桑树的不同剪伐形式对产叶量和树体的影响 ,一直是蚕业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在多次对比试验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和探讨了陕南蚕区冬春伐和夏伐对桑树产叶量的影响 ,为正确认识此问题提供了可信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3.
试验结果表明 ,通过改变催青环境和分段收蚁可以人工调控家蚕的性别比例。在原种催青期中高温干燥处理 ,可使原蚕品种 872和鲁玉 蚕比例分别提高 1 3 %和 2 4% ,达极显著和显著水平 ;对原蚕 795和871品种分段收蚁 ,第 1天可提高♀性比例 1 0 %~ 2 0 % ,最后一天 (第 3天 )提高 蚕比例 ,795品种最高为2 8%~ 3 6% ,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采用人工控制♀性别比例的方法,对家蚕限性斑纹品种原蚕进行了不同性别比例下的制种量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原蚕中的♀蚕比例,可以大幅度提高斤茧制种量.当♀、比例为2.2∶1时,与常规比例1∶1相比,斤茧制种量提高37%以上,蛾不存在交配问题,而且对后代卵质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随着二交雄蛾的增加,不产卵♀蛾的比例也会增加,与增加的产卵量相比,其负效应可以忽略不计.同时,提出了生产中通过饲养限性斑纹品种871及陕蚕三号795×122、适当增加限性品种收蚁量、淘汰部分白蚕()的人工调控原蚕♀、性别的方法及操作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王友玲 《北方蚕业》2013,34(2):41-42,44
回顾安康蚕桑生产区土壤缺硼的发生历史,总结桑树缺硼症的表现,分析桑园缺硼对桑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以及对蚕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提出施用硼肥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依据蚕桑生产实际,对蚕桑技术事故进行了初步分析,列举了蚕桑技术事故的类型,指出了蚕桑技术事故的特征和发展周期。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农田土壤作为供试土壤,向供试土壤中添加Cr以模拟受污染土壤,研究接种于其中的赤子爱胜蚓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接种密度、含水率、温度等因素对蚯蚓富集重金属铬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为20℃,蚯蚓接种密度为40 mg/g,土壤含水率为25%时富集效果最好,达到最高值71.5%。最后通过吸附动力学实验研究了蚯蚓对Cr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  相似文献   
8.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不同耕作措施试验, 利用CO2分析仪、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双序列轮作次序下春小麦地、豌豆地生育期内CO2、CH4和N2O通量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 4种耕作措施下春小麦地和豌豆地在生育期内均表现为CO2源、N2O源和CH4汇的功能。传统耕作不覆盖、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下, 春小麦生育期内平均土壤CO2通量(μmol·m-2·s-1)分别为0.203 6、0.221 2、0.241 8、0.224 9, CH4通量(mg·m-2·h-1)分别为-0.041 6、-0.078 0、-0.081 8、-0.053 7, N2O通量(mg·m-2·h-1)分别为0.089 1、0.069 2、0.046 1、0.065 6; 豌豆生育期内平均土壤CO2通量(μmol·m-2·s-1)分别为0.273 6、0.261 6、0.218 1、0.236 0, CH4通量(mg·m-2·h-1)分别为-0.055 0、-0.073 7、-0.066 2、-0.054 5, N2O通量(mg·m-2·h-1)分别为0.123 4、0.084 7、0.080 6、0.035 0。少免耕及小麦秸秆覆盖有利于减少土壤CO2排放通量, 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及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均能不同程度地增加CH4吸收通量、减少N2O排放通量。综合来看, 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助于减少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春小麦地CO2通量随着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逐渐升高而增大; CH4吸收通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逐渐升高而增大, 而随着土壤温度的逐渐升高而减小。豌豆地CO2通量的变化与土壤含水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而春小麦地N2O通量则与平均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 豌豆地则为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针对马铃薯生产实践中长期单施化肥或化肥过量施用等不合理施肥措施导致土壤碳库活性变差和土壤生物活性降低等问题。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不同施肥方式: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对旱作马铃薯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显示,连续施肥5年后添加有机肥的M、NPKM处理较CK和NPK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闭蓄态颗粒有机碳(OPOC)和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OC)含量,降低了土壤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OC)含量。与CK和NPK处理相比,M、NPKM处理闭蓄态颗粒有机碳(OPOC)含量分别提高了32.52%、30.39%和27.09%、24.78%;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OC)含量分别提高了31.52%、29.65%和25.18%、23.15%。添加有机肥的M和NPKM处理显著提高了颗粒态有机碳(POC)的比例,降低了MOC的比例,与CK和NPK相比,M、MNPK处理中POC的比例分别增加了27.72%、25.23%和10.61%、7.54%,MOC的比例分别降低39.42%、33.16%和14.97%、9.81%。添加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TOC)、微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ROC)的含量,与CK处理相比,M和NPKM处理的TOC分别增加了15.28%和13.64%,MBC增加了21.82%和19.17%,ROC的含量分别增加了32.45%和31.35%;施用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均显著提高碳库管理指数(CPMI)较单施化肥分别提高28.8%和35.65%。综上所述,施用有机肥处理(M处理和MNPK处理)显著地提高了马铃薯农田土壤闭蓄态颗粒有机碳(OPOC)、颗粒态有机碳(POC)和总有机碳(TOC)及微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提高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即马铃薯栽培施用有机肥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积累、能够改变土壤有机碳组分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C/N比对好氧堆肥中NH3挥发损失和含氮有机物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牛粪和不同比例玉米秸秆的混合,设置5个不同C/N比处理(T1=15、T2=20、T3=25、T4=30、T5=35),研究其对条垛式好氧堆肥过程中的NH_3挥发损失和含氮有机物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肥堆前24 d有11.1%~23.1%的总氮损失,堆体C/N比越低,总氮损失率越高。堆肥结束时,T1~T5处理的总氮损失率为10.1%~24.1%,其中由NH_3挥发造成的氮损失占总氮损失的30.9%~40.5%。堆肥过程的NH_3挥发主要发生在升温期和高温期,此期的NH_3挥发量占总挥发量的95%以上,是总氮损失的主要途径。堆肥前6 d各处理堆体铵态氮积累并达到最高值,导致pH值迅速升高,是造成堆肥NH_3挥发的直接原因。堆体C/N比越低,pH值越高,NH_3挥发量越大,由此造成的氮损失占总氮损失的比例越大。堆肥材料总氮的90%以上为有机氮,其降解主要发生在堆肥前24 d,堆体初始C/N比越低,有机氮矿化越快。不同有机氮组分的降解速率不同,以氨基酸态氮和酰胺态氮的降解为主。当堆体初始C/N比低于25时,堆肥材料中氨基酸态氮和酰胺态氮等有机态氮快速降解产生大量的铵态氮,由此导致堆体pH值的迅速升高,是导致堆肥过程中大量NH_3挥发和氮素损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