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0篇
林业   29篇
农学   7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3篇
园艺   6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缪士毅 《花卉》2020,(21):45-45
时入夏天,在农家庭院,或山野路旁,或花圃公园,金银花伴随习习夏风,绽放美丽姿容,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金银花,也称“忍冬”、“鸳鸯藤”、“金银藤”,忍冬科常绿或半常绿缠绕灌木。其叶虽于秋末枯落,但叶腋间复又簇生新叶,而且凌冬而不凋,故名“忍冬”。因开花时先白后黄,黄白相映,又得名“金银藤”。又因开出来的花一大一小,并蒂在一起,似同“鸳鸯难分难离”,故又名“鸳鸯藤”。  相似文献   
2.
秋话葡萄     
秋话葡萄缪士毅每逢金秋,漫步街市,那一串串红似珊瑚,白似水晶,绿似翡翠,紫似玛瑙的葡萄,流香四溢,撩人品尝葡萄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7000年,西亚已有栽种。我国的葡萄相传是2000年前的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从大宛国带回的。葡萄分布区域广泛,世界上葡萄...  相似文献   
3.
品赏秋天     
缪士毅 《花卉》2015,(11):48-49
天凉好个秋:在这金风送爽的秋天,在品味秋的收获、观赏秋的美景之时,借此诵秋风、吟秋雨、赞秋月、歌秋露、咏秋色,更是平添几分秋兴,雅趣横生。 诵秋风 汉武帝《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之吟唱。唐代李白在《子夜秋哥欠》感叹“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相似文献   
4.
名人与茶     
廖武  缪士毅 《茶业通报》1995,17(2):47-47
名人与茶廖武,缪士毅(浙江省永嘉县农业局)我国是茶的故乡,栽培茶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古往今来,不少名人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或以茶会友、或借茶抒怀、或以茶寄寓、或倾之以情、或赞之以文。他们为此留下的轶闻雅事,成为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朵璀灿奇葩。宋代大文豪...  相似文献   
5.
缪士毅 《花卉》2008,(9):41-41
夏日炎炎,那幽篁蔽日的竹林,成了人们消暑度夏的好去处,古诗:“万竹深处坐,六月午时凉。”  相似文献   
6.
西湖赏荷     
<正>夏赏绿荷池,自古就是暑天之快事。盛夏之时,杭州西湖荷花翠盖红裳,风流丽质,使夏日的西湖多了别样风情,正如宋代杨万里所吟咏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是梅花的故乡,不仅遍植梅花,而且在联苑中有不少对联与梅花有关,在这早春赏梅时节,倘能品味一下与梅花有关的对联,则更添赏梅的情趣。明代才子解缙曾撰有一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上联中的"蒲"、"桃"恰与"葡萄"谐音;下联的"梅"、"桂"又与"玫瑰"谐音。同时,"蒲叶桃叶葡萄叶",归纳于"草本木本","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鱼的王国,又是一个有着悠久饮食文化的国度。多少年来,以鱼为主料烹制的名肴众多,走南闯北时,品味一下各地的名鱼肴,定能大饱口福。  相似文献   
9.
新春佳节,摆上几盆名花异卉,自然风光无限,满室生辉。若能了解一些花谜,赏花猜谜,则更添雅趣。 谜语在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春秋时代。那时群雄崛起,列国纷争,一些游说之士为了劝说君王,往往不把本意说出,而借用别的语言来暗示,使之得到启发。这种古代隐  相似文献   
10.
正"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时入早春,片片梅林,绽蕾盛放,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在这赏梅时节,倘能在赏梅胜地品味一下与梅花有关的对联,则更添赏梅的情趣。江苏苏州城西南的邓尉山为著名的赏梅胜地,梅林弥漫十余公里,构成邓尉梅花甲天下的胜景。每届花时,千顷一片白,银海荡漾,举目四望,疑若积雪。景区内的闻梅馆有一联:"寻宋商邱题咏遗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