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林业   8篇
综合类   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祟仁、余干两地封山育林控制马尾松毛虫效果的研究。揭示了封山育林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控制松毛虫的技术措施,通过封山育林,改变了松林生态环境,增加了松林的生物多样性,提高了松林的抗虫能力。  相似文献   
2.
松毛虫是我省松林的头号害虫。目前,化学防治仍然是控制该虫的主要手段之一,并且使用农药的种类比较单一。为了筛选高效低毒的防治药剂,研究新药剂防治松毛虫的效果,1997年我们进行了三种拟除虫菊酯农药防治松毛虫试验。l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剂10%安绿宝乳油,苏州富美实植物保护剂有限公司;20%杀灭菊酯,上海中西药厂;25%功夫乳油,英国捷利康有限公司。1.2试验方法试验于3月在江西省崇义县进行。试验地为马尾松纯林,树龄5~10a,高度1~3m,郁闲度0.5左右。松毛虫虫龄为4龄。每种药剂设5种浓度处理,每种处理重复2~3次,以…  相似文献   
3.
对江西高安等16个县、市林区的马尾松毛虫用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氯氰菊酯用点滴法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江西林区马尾松毛虫对溴氰菊酯的耐药力有明显提高,其中高安、贵溪林区马尾松毛虫的抗数达到了低抗水平,马尾松毛虫对氰戊菊酯和氯氰菊酯尚未产生抗性,室内用以上3种拟除虫菊酯与增效磷(SV1)按1:0.5、1:1、1:3、1:5T 1:10的比例混配,用点滴法对马尾松毛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增效磷与拟除虫菊酯混配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并且随着SV1比例的提高,增效作用增强,用4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2.5%溴氰菊酯、20% 酯、2.5%三氟氰菊酯和10%氯氰菊酯)加增效磷按不同混配比进行林间防马尾松毛虫试验,结果表明,增效与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混配有极显著的增效作用,林间防治松毛虫以溴氰菊酯+SV1(1:5)、氰戊菊酯+SV1(1:3-1:5)、三氟氰氯菊酯+SV1(1:3-1:5)以及氯氰菊酯+SV1(1:5)稀释8000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姬蜂科(膜翅目)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在江西省发现的8姬蜂科Ichneumonidae新记录,其中1中国新纪录种:彩色姬蜂Syzeuctus immedicatus Chandra&Gupta,1977,5江西新纪录属、7新记录种。介绍了种类的分布。  相似文献   
5.
比较江西贵溪和金溪马尾松毛虫种群对氯氰菊酯的耐药性与MFO细胞色素P450活性,并测定PB和SV1两种增效剂对马尾松毛虫MFO细胞色素P450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耐药性强的贵溪马尾松毛虫种群体内MFO细胞色素P450含量较耐药性弱的金溪种群高。PB和SV1对马尾松毛虫体内MFO细胞色素P450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有所加强,且PB对马尾松毛虫体内不同组织MFO细胞色素P450的抑制作用较SV1强。表明PB和SV1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增效作用机制之一是直接抑制了马尾松毛虫MFO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降低了其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解毒作用。  相似文献   
6.
封山育林控制马尾松毛虫作用效果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理论及生态学观点,对祟仁、余干两地封山育林控制马尾松毛虫作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封山育林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控制松毛虫的技术措施,通过封山育林,改变了松林生态环境和林间小气候,增加了松林的生物多样性,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促进了林木生长,提高了松林的抗虫能力。  相似文献   
7.
报道膜翅目姬蜂科昆虫种类共计127种,隶属于16亚科74属,其中江西一个新记录种,每种列出了各种类在江西省的采集地及寄主。  相似文献   
8.
根据森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的理论和目标以及马尾松毛虫的发生规律和特点,提出了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的理论、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针对江西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管理和防治业务需求,阐述了基于GIS的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系统的设计思路与具体功能,建立了一个可供省、市、县三级林业有害生物测报人员应用的软件系统,为林业有害生物预测l预报提供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10.
记述了我国主要森林害虫叶蜂类天敌姬蜂种类及其寄生特点、控制作用、研究现状,并对姬蜂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