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林业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通过采用不同浓度草甘膦防除新建茶园内铁芒箕试验,并与人工割除相比较。测试出一种经济适用的施药浓度,为茶园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2.
管氏肿腿蜂防治双条杉天牛试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贵州省普定县的人工柏木林内,利用管氏肿腿蜂进行了防治危害柏木的双条杉天牛幼虫的试验。每0.67 hm2柏木林分别施放1 500头和2 000头管氏肿腿蜂,1个月后寄生率分别为62.1%和67.7%;并表明其为一项环保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发生重灾区,于不同物候期使用紫薇清1000、1200、1500倍液和草甘膦1000倍液对其进行林间除治试验,喷药后15天、30天、60天检查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花期,紫薇清各浓度的除治效果分别达到97.51%、95.47%、81%,草甘膦1000倍液的除治效果达到60.08%;生长期,紫薇清各浓度的除治效果分别达到100%、100%、98.49%,草甘膦1000倍液的除治效果达到68.47%;紫薇清与草甘膦两者间的防治效果差异极显著;生长期施药显效快于花期施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科学防控短翅足距小蠹危害,揭示其在安顺地区广玉兰上的生物学特性。[方法]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短翅足距小蠹形态特征、习性、生活史、危害特点。[结果]表明,短翅足距小蠹雌成虫长2.55±0.12 mm;宽1.04±0.07 mm(n=21)。雄成虫长1.97±0.09 mm;宽0.89±0.08 mm(n=18)。卵长0.77±0.05 mm;宽0.38±0.02 mm(n=19)。在安顺地区1 a发生1~2代,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世代历期约25 d,以成虫越冬。越冬成虫5月上旬开始活动,持续到8月下旬,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活动高峰期。主要危害2~3 a生枝条。雌成虫在枝条髓心修筑坑道,坑道长9~57 mm,宽1.5~3 mm。坑道内小蠹数量1~25头不等,雌雄性比约为10:1。生殖方式以两性生殖为主,可能存在孤雌生殖。[结论]短翅足距小蠹通过寄生活动,携带真菌侵入寄主枝条,真菌繁殖生长,为短翅足距小蠹提供食物来源。在小蠹和真菌的共同作用下,导致枝条枯死,严重影响园林景观。建议每年冬春季节开展防治,以控制其危害和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5.
“生物导弹”防治云南松毛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开发研制的“生物导弹”为材料,对云南松毛虫进行防治试验,通过卵期施药,30天后寄生蜂对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 houiLajonquiere)卵平均寄生率达90.2%,对喀斯特地区云南松毛虫防治具有良好的推广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通过比较分析2003年及2015年两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数据,得知在10余年间,安顺市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从19种增加到64种,分布面积从134326.9hm~2减少到52557.5hm~2,危害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变化与寄主数量增加和林业产结构调整关系密切;分布面积和危害程度变化与人为防控措施的干预直接关联;外来有害生物风险等级较高,已对生物多样性形成较大威胁。同时对林业有害生物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双条杉天牛综合治理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双条杉天牛生物学特性,利用人工、生物、化学等方法对其实施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8.
在贵州省贵阳市及安顺市一带,首次发现短翅足距小蠹Xylosandrus brevis Eichhoff严重危害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等园林植物,导致大量枝条枯死。本文作者对该害虫的形态特征、分类鉴定、危害特点及生物学特性进行总结介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