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7篇
林业   1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早园竹林2种造瘿小蜂及其形成的虫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浙江省德清县早园竹林进行造瘿昆虫危害和虫瘿类型调查,室内解剖和饲养观测虫瘿中的昆虫幼虫及成虫羽化情况。结果表明:(1)营林方式显著地影响造瘿昆虫2013年的造瘿率,砻糠覆盖样地造瘿率显著低于未覆盖砻糠的样地。(2)整株竹子上共获得349个虫瘿,其中新瘿291个,枯瘿58个;依据虫瘿的形态特征分成联瘿型、叶片型、叶鞘型、光瘿型和顶生型5种类型,其在整株竹子上所占比例分别为40.12%、30.95%、19.77%、6.01%和3.15%。(3)单虫瘿解剖最多可获得6头昆虫的幼虫,而联瘿型、叶片型、叶鞘型、光瘿型和顶生型虫瘿的平均幼虫数分别为1.83、2.88、2.77、1.00和2.27。(4)联瘿型、叶片型和叶鞘型虫瘿羽化出5种301头小蜂,包括竹泰广肩小蜂和刚竹泰广肩小蜂2种造瘿昆虫,栗瘿旋小蜂、点腹刻腹小蜂和纹黄枝瘿金小蜂3种寄生蜂;竹泰广肩小蜂、刚竹泰广肩小蜂和寄生蜂在3种不同类型虫瘿中的比率分别为59:18:1、70:31:2和83:31:6。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早园竹虫瘿的认识,并为下一步综合防治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胸苷酸激酶是d TTP从头合成和补救途径的关键酶,催化d TMP形成d TDP,在DNA复制和生物的生存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从泡桐丛枝(Pa WB)植原体中获得的的3个同源蛋白TMK-a-1、TMK-a-2及TMK-b与已报道的小麦蓝矮(WBD)、洋葱黄化(OY-W)植原体的TMK-a、TMK-b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比对和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Pa WBPS TMK-b与WBD TMK-2和OY-W TMK-b之间的相似性分别为95.65%和99.03%;Pa WBPS TMK-a-1与Pa WBPS TMK-a-2的相似性为90.57%,且二者与WBD TMK-1和OY-W TMK-a之间的相似性为87.32%-94.26%;而Pa WBPS、WBD、OY-W三种植原体的TMK-a与TMK-b之间的相似性仅为22.22%-25.95%。构建了Pa WBPS TMK-b、TMK-a-1、TMK-a-2的p ET28a原核表达载体,对Pa WBPS TMK-b、TMK-a-1、TMK-a-2 3种蛋白进行了原核表达,经Ni-NTA柱纯化后,利用双酶法进行了胸苷酸激酶催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Pa WBPS TMK-b具有较高的胸苷酸激酶活性,为85.96±0.74 U·mg-1,而Pa WBPS TMK-a-1和TMK-a-2几乎没有胸苷酸激酶活性。本文为进一步研究胸苷酸激酶在植原体繁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设计引物并 PCR扩增河北平山株系 PaWBPs 和江西吉安株系 PaWBJan 的 tmk 基因,直接和克隆测定tmk序列,利用DNAMAN,MEGA等软件进行序列多样性、序列变异、蛋白功能域、系统进化等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 PaWBPs和 PaWBJan中克隆测序的93条和41条 tmk-a中,分别有52和24种不同的序列,tmk-a ORF 可被划分为2类,tmk-a-1为639 bp,tmk-a-2为627 bp,PaWBPs株系tmk-a-1与tmk-a-2序列条数的比值约为2.5,而PaWBJan株系为3.3; PaWBPs有5个相同的 tmk-a-1序列与 PaWBJan的一个 tmk-a-1序列及枣疯植原体 tmk-Y 序列完全一致。因多位点突变,PaWBPs含假基因比例达48.1%,PaWBJan的为41.7%; tmk-b基因为单一序列,两株系的 tmk-b核酸序列相似性为99.8%,编码蛋白仅有一个氨基酸差异。TMK-a和 TMK-b中都具有胸苷酸激酶的3个保守功能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泡桐丛枝植原体的2个株系的所有tmk-a序列都与枣疯植原体tmk-X和tmk-Y等聚为一个进化枝Ⅰ中;而tmk-b与小麦蓝矮tmk-2等聚为另一进化枝Ⅲ,基于tmk-b序列和基于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一致,tmk-b有助于植原体16Sr组水平的分类,而 tmk-a可用于植原体株系变异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植原体是一类通过叶蝉、飞虱、木虱和蝽象等韧皮部取食的半翅目昆虫传播的植物病原细菌,能够引起世界范围内1000 多种植物病害。因其经济上的重要性,植原体病害被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归纳了植原体病害的传播和流行研究的最新进展,总结了植原体病害防治的方法和策略,分析了植原体病害的传播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植原体—寄主植物—介体昆虫的分子互作、植原体病害流行的要素和影响因素。此外,还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植原体病害研究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基于视觉的评估方法,以发病率、严重度和病情指数为计量指标,测定了浙江省庙山坞自然保护区内的竹种园39种(变型及变种)竹子的丛枝病的病害强度。结果表明,竹种园内5种(变型及变种)竹子严重发病,5种(变型及变种)竹子中等程度发病,16种(变型及变种)竹子轻度发病,13种(变型)竹子未发生丛枝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幼虫取食不同寄主树种云斑白条天牛的成虫补充营养行为、形态特征及遗传特性的比较,探讨不同寄主对成虫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比较幼虫取食毛白杨和美国红木岑2种寄主树种的云斑白条天牛成虫外形特征及雄性生殖器结构差异,利用选择性取食试验,观测这2类云斑白条天牛成虫对美国红木岑、野蔷薇、美国山核桃、日本珊瑚树及毛白杨5种寄主植物嫩枝的取食行为及交配行为,最后基于COI基因分析二者间遗传多样性差异及系统发育关系。【结果】1)幼虫取食美国红木岑的云斑白条天牛和幼虫取食毛白杨的云斑白条天牛外部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幼虫取食美国红木岑的云斑白条天牛雄虫腹部末端窄,呈钝角内凹状,毛稀疏,雌虫腹部末端呈弧形内凹,底部中央缺刻不明显,而幼虫取食毛白杨的云斑白条天牛雄虫腹部末端宽,呈弧形内凹状,密被毛,雌虫腹部末端呈平截状,底部中央具有明显缺刻;两者生殖器差异不明显; 2)幼虫取食美国红木岑的云斑白条天牛成虫仅取食美国红木岑嫩枝,而幼虫取食毛白杨的云斑白条天牛可取食野蔷薇、美国山核桃和日本珊瑚树3种植物嫩枝,偏好顺序为野蔷薇美国山核桃日本珊瑚树; 3) 2个种群的天牛雌、雄成虫之间可相互交配,平均交配次数较同类群间存在差异但不显著(P0.05); 4) 2个不同寄主源的天牛种群存在明显遗传分化,分化指数Fst=0.814(P0.001),变异分化主要来源于种群间(83.19%)。【结论】幼虫的取食经历(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和生境异质性可能对云斑白条天牛成虫补充营养行为及种群遗传分化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2种早竹造瘿害虫植物源诱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筛选刚竹泰广肩小蜂和竹泰广肩小蜂植物源引诱剂,优化影响诱捕效果的因素,为2种早竹造瘿害虫植物源诱控技术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采用林间生物测定法比较7种候选引诱剂的引诱效果,比较3种悬挂高度和5种诱捕器类型对诱捕效果的影响,并监测刚竹泰广肩小蜂和竹泰广肩小蜂林间的种群动态。[结果 ]水杨酸甲酯原液、顺-3-己烯-1-醇原液和反-2-己烯醛1 000倍液作为引诱剂的诱捕器诱捕刚竹泰广肩小蜂数量分别为154.40±129.04、35.20±35.75、24.00±20.30头,显著高于对照组诱捕器的诱虫量(P0.05)。反-2-己烯醛1 000倍液、顺-3-己烯-1-醇10 000倍液和β-紫罗兰酮1 000倍液作为引诱剂的诱捕器诱捕竹泰广肩小蜂数量分别为29.50±28.43、25.67±16.26、20.25±3.95头,显著高于对照组诱捕器的诱虫量(P0.05)。冠层的上层和中层诱捕造瘿害虫的数量显著多于冠层的下层(P0.05),而冠层的上层和中层诱捕造瘿害虫的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类型诱捕器诱捕造瘿害虫的数量差异显著(P0.05),小船型诱捕器的诱虫量显著多于三角形诱捕器的诱虫量(P0.05),而三角形诱捕器的诱虫量显著多于桶型诱捕器(P0.05)、实蝇诱捕器(P0.05)和夜蛾诱捕器的诱虫量(P0.05)。[结论 ]4月下旬到5月上旬,使用水杨酸甲酯与顺-3-己烯-1-醇30:1比例的混合物作为引诱剂,在早竹冠层的中层或上层悬挂小船型诱捕器,能够诱捕到更多的刚竹泰广肩小蜂和竹泰广肩小蜂。  相似文献   
8.
根据已发表植原体质粒序列设计引物,经2次PCR扩增,获得大小不同的2段DNA片段,测序后拼接得到4种完整的环状质粒,分别是桑树萎缩植原体濮阳株系质粒(pMDPy)、长春花绿变植原体海南株系质粒(pPeVHn)、泡桐丛枝植原体山东株系质粒(pPaWBG33D)及苦楝丛枝植原体福清株系质粒(pCWBFq-2),其中pMDPy为首次测定,其质粒全长分别为3 833,3 943,3 843和3 913 bp,4种质粒皆编码5种蛋白,ORF1和ORF5分别编码复制相关蛋白(RepA)和单链DNA结合蛋白(SSB),ORF2-4编码未知功能蛋白.4种质粒序列的非编码区分析表明,ORF1和ORF2之间的非编码区存在启动子和核糖体结合位点.将4种植原体质粒全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植原体质粒进行序列相似性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这4种质粒与其他16Sr Ⅰ组的质粒聚为一个大的分支,与16S rDNA系统发育树基本一致.这可为进一步深入了解不同植原体质粒的结构与功能、寄主专化性和质粒基因变异及进化奠定基础,也可为基于多基因分类鉴定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早竹(Phyllostachys praecox C.D.Chu et C.S.Chao)别名早园竹(浙江德清),属禾本科(Gramineae)刚竹属(Phyllostachys Sieb.et Zucc)刚竹组(Sect.Phyllostachys),产于我国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等省[1-3]。早竹因其笋期早、产量高、笋味美,而成为我国南方的重要笋用竹种[1]。据统计,我国南方早竹的种植面积在6.7万hm2以上,年产值达10亿多元[4]。然而,随着早竹大面积的推广种植和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的推广应用,早竹遭受造瘿昆虫的严重危害。在部分严重危害的地块,有虫株率  相似文献   
10.
以感病泡桐组培苗提取的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pPaWBNy-2-ORF4的部分片段.将目的片段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3,重组质粒pGEX-p2ORF4转化大肠杆菌Rosseta(DE3)菌株.IPTG诱导表达,分子量约为38 kDa的含GST标签的融合蛋白得到表达.切胶回收目的蛋白,免疫大白兔制备抗血清.间接ELISA测定抗血清的效价约为1:4096,免疫印迹实验显示:抗血清能够与原核表达的GST融合蛋白发生特异的免疫反应,与pPaWBNy-1-ORF5的原核表达蛋白无明显的交叉反应.利用制备的抗血清,在感病泡桐饲毒的茶翅蝽中检测到分子量约为18 kDa的蛋白条带,而在无菌茶翅蝽和感病泡桐组培苗中均未检测到,表明pPaWBNy-2-ORF4在饲毒的茶翅蝽中表达,而在感病泡桐组培苗中未表达或表达量低于检测水平.据此推测,该基因参与茶翅蝽传播泡桐丛枝植原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