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在3S技术支持下,以2000年和2004年的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探讨了庐山风景区两期景观格局特征及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庐山风景区的旅游景观生态系统内,林地景观类型占有绝对的优势,但耕地的规模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从2000年到2004年,各景观类型的面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量减少的景观类型为耕地、林地和其他土地,园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面积则大幅增加,其中交通运输用地的年均增幅最为显著.庐山各景观类型基本处于动态变迁过程中,林地保留的比率最高,草地和其他土地的原始保留比率都很低,表明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受到了较大的外力压迫,庐山风景区内各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量极不平均,年变动幅度很大.在8种景观类型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是变化最显著的人为干扰斑块,表明了人类干扰能力的快速增加,人为景观斑块对于自然斑块的影响力可能产生了较大的负面作用.林地、园地等斑块形状渐趋简单,表明受干扰程度越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也越明显.导致庐山风景区内景观格局快速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源于自然因素、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三大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描述了在庐山形成的以昆仑山模式、须弥山模式、桃花源模式和基督教模式四种典型景观模式为基础的多样化理想景观类型.分析了东林寺、白鹿涧书院、简寂观、庐山垅和东谷别墅群五个典型地段的景观,整合了每个地点的理想景观基本模型,使现实景观趋近于理想状态.此外,在讨论中还涉及了理想景观所具有的资源、文化、结构、功能、过程、尺度和地域等七大特征.结果表明庐山理想景观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在特殊自然地理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庐山承载了千余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也吸取了西方文化的甘露,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以及文化之间的冲突调适.生态规划手段使自然生态环境更加符合人类的生存要求和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