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香椿11个种源的引种生长初期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瑞昌市引进栽培了11个不同地理种源的2年生香椿实生苗,造林后1年调查分析各种源幼林期生长差异,发现香椿各种源幼林树高生长量存在着显著差异,香椿不同种源单株之间的树高与地径生长量变异幅度较大.综合其树高、地径生长量与成活率、病虫害状况,初步选出福建霞蒲和湖南洞口2个种源为适宜江西栽培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2.
11个香椿种源在瑞昌引种的初期生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瑞昌市引进栽培了11个不同地理种源的2 a生香椿实生苗,造林后1 a调查分析各种源幼林期生长差异,发现各种源幼林树高生长量存在着显著差异,香椿不同种源单株之间的树高与地径生长量变异幅度较大。综合其树高、地径生长量与成活率、病虫害状况,初步选出福建霞蒲和湖南洞口2个种源为适宜江西栽培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3.
基于竹子的克隆整合特性和采伐作业的便捷性,提出"带状轮伐"模式以期解决劳动力紧缺所致的伐竹难题。以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为研究对象,选择3个林分进行留竹、皆伐处理和对照,设置20 m%5 m样带中间(伐竹边界)为"0"点,以1 m为间隔将样带划分成20个1 m%5 m的区段,观测翌年发笋时间,新竹数量、基径和株高,结果表明:皆伐林的新竹数量显著高于留竹林和对照林,样带内新竹基径和株高从-10 m至10 m逐渐降低,6~10 m区段的数值显著低于其他区段;提前出笋新竹数量多于正常出笋新竹,但基径和株高都小于正常出笋新竹;提前出笋新竹分布在皆伐林,正常出笋新竹从留竹林延伸至皆伐林1~5 m区段;在提前出笋与正常出笋新竹交迭区段,两类新竹的数量呈此长彼消态势;正常出笋新竹的基径和株高都显著高于提前出笋新竹。结果验证了"带状轮伐"的3个基本前提:(1)留竹林的克隆整合有效距离可达5 m;(2)克隆整合有效距离内新竹的质量优于有效距离外的;(3)克隆整合对留竹林新竹生长没有明显影响。综合看来,"带状轮伐"的竹林采伐模式可行。  相似文献   
4.
赣南毛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PLF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际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分,在养分循环、有机质分解等生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根际微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以赣南毛竹林为对象,利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法分析了不同年龄毛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赣南毛竹根际土壤PLFA含量为3.97±0.51μg/g,不同菌群微生物PLFA含量表现为细菌(2.74±0.35μg/g)真菌(0.48±0.07μg/g)放线菌(0.33±0.05μg/g)。毛竹根际土壤PLFA单体含量间的结构格局不受年龄的影响,但各PLFA单体含量、各类群微生物PLFA含量、真菌/细菌(F/B)、饱和支链/单不饱和脂肪酸(SAT/MONO)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以II度竹根际土壤最高(表征原生生物的20∶4ω6,9,12,15c以III度竹最高),cy/pre变化趋势与之相反。根际土壤总PLFA含量、真菌和G-在不同年龄间差异显著。毛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不同年龄间差异显著,表现为II度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明显区别于其他年龄。i14∶0、a15∶0、cy17∶0和18∶1ω7c(细菌生物标记)对主成分1的贡献率最大,20∶4ω6,9,12,15c(表征原生生物)、18∶1ω9c和18∶2ω6,9c(表征真菌)及i16∶0(表征细菌)对主成分2的贡献率较高。造成以上变化规律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年龄毛竹鞭根活力特性不同引起,II度竹根际土壤微生物PLFA量和结构明显区别于其他年龄毛竹。因此,II度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状况可能对竹林地土壤环境状况变化更敏感,可用其指示毛竹林地土壤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