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7篇
  4篇
综合类   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晋西黄土丘陵边缘土石山区不同海拔高度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以及各群落间β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木本植物总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乔木种在海拔较高地段丰富度较大,灌木种则是在海拔较低地段丰富度较大.群落相异性指数Cody指数和Whittaker 指数多以相邻海拔群落间的指数值最小,群落间海拔差异越大指数值越大.而群落相似性指数Jaccard和Sorenson指数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即随着群落间海拔差距的增大,指数值呈逐渐减小的趋势,相邻群落间的群落相似性指数值最大.  相似文献   
2.
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 1 4年生不同密度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及同一密度不同混交比例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木麻黄纯林和湿地松纯林的生物量结构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密度混交林蓄积量和生物量随密度增大而减小 ,林分密度为 1 0 3 5株· hm-2 混交林蓄积量、生物量最大 ,分别达6 1 .47m3 · hm-2 和 1 97.6 4 t· hm-2 ,优于木麻黄、湿地松纯林 .相同密度 ( 1 0 3 5株· hm-2 )混交林随着湿地松混交比例的增大 ,生长效果越差 ,其蓄积量、生物量大小顺序为 :混交比例1∶ 1 >2∶ 3 >1∶ 4.因此建议在营造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时 ,造林密度为 1 0 3 5株· hm-2 ,混交比例控制在 1∶ 1为最佳  相似文献   
3.
木荷马尾松混交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木荷马尾松不同混交比例的林分生物量,蓄积量,生长状况和空间利用方面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一定的密度下,选择适宜的混交比例能显提高林分生产力及空间利用率,当密度为3150株/hm2时,混交比例为1:1有7年生林分生物量最大达m/82.90t.hm^-2,蓄积量最大为V/24.73m^3.hm^-2,叶生物量m/14.27t.hm^-2,林分生长状况良好,该处理林分,空间利用率高,生物量或蓄积量比其它模式提高30-80%,显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可供生产经营参考。  相似文献   
4.
LN_2保存处理后苦槠种子的膜透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苦槠种子和离体胚在超低温保存过程中含水量、冷冻方式、解冻方式 ,以及离体胚冰冻保护剂对电导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含水量是超低温保存成功的关键 ,适度脱水可大幅度降低苦槠种子和离体胚超低温保存过程中的质膜伤害 ;随着含水量的降低 ,其电导率的变化呈先降后升 ,15 %含水量的电解质外渗率最低 ;而在冰冻保护剂作用下 ,离体胚保存最佳含水量为 10 % ,其质膜所受的伤害比较轻 ,电解质外渗量较小 ,膜修复能力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绒毛白蜡植株不同器官矿质元素含量的季节动态及雌雄株间的性别差异,为进一步阐明雌雄株生长分化的内在生理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绒毛白蜡雌雄株为研究对象,5—11月每月中旬取叶片、枝条、果实,应用电感耦合离子光谱仪系统分析生长季内雌雄株不同器官矿质元素(K、Ca、Na、Mg)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1)绒毛白蜡生长季内不同器官K元素含量的大小顺序为果实叶片枝条;而Ca、Mg在生长季各月份则为叶片枝条果实;生长季初期Na含量的大小顺序为叶片果实枝条,而生长季中后期的大小顺序则为叶片枝条果实。生长季内叶片K元素含量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而叶片Ca和Na含量则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叶片Mg含量则维持相对稳定含量。2)雌雄株对比表明,生长季内雄株叶片K、Ca、Na、Mg元素含量多大于雌株叶片,这种差异在部分月份达到显著水平。3)同一器官不同元素含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叶片K含量与Ca、Mg含量多呈现显著负相关,而叶片Ca与Mg含量则呈现显著正相关,叶片Na元素与叶片其余元素含量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与叶片类似,果实K与Ca含量呈现显著负相关,果实Ca与Mg含量则呈现显著正相关。4)不同器官间元素含量相关分析表明,雌雄株叶片K与枝条K以及叶片Na与枝条Na含量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雌株叶片Ca与果实Ca、叶片Mg与果实Mg含量之间分别存在显著和极显著的正相关性;雌雄株叶片Na含量与枝条Na含量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性。【结论】不同矿质元素在绒毛白蜡雌雄株器官间的分配规律存在差异性;生长季各阶段,雄株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多数大于雌株,雌株翅果大量结实,参与较大比例的矿质营养分配,可能是影响叶片矿质元素含量的重要因素。叶片、果实中K、Ca、Mg各元素含量之间多存在显著相关性,明确绒毛白蜡植株不同器官间的矿质元素含量比例分配及相互关系,是阐明雌雄株生长分化生理机制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7.
晋西黄土丘陵区与土石山区交错地带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晋西黄土丘陵区与土石山区的典型交错地带中阳县为研究对象,分别对黄土丘陵区和土石山区的植物区系科、属、种的组成、属的分布类型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对这两个区域的植物区系组成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中阳县土石山地区,共计有种子植物64科,204属,354种。植物区系属的分布类型中,北温带分布类型最多,有87属,占总属数43%。黄土丘陵边缘区仅有种子植物134种,分属93属,42科;分别占中阳县土石山区的37.85%,45.59%,65.63%。从维持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角度来讲,晋西土石山次生林区应该是重点保护的区域。同时,发现黄土丘陵区泛热带成分分布的多种灌木均自然分布在极端干旱的阳坡地段,这种区系的分布类型与生态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黄土丘陵区与土石山区交错地带天然次生植物区系特征的分析,对于深入研究该区域天然植被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及其成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植被封禁保护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重要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资源现状及分布规律, 分析了该地区实施植被封禁保护(包括封山育林和禁牧、轮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于封山育林和禁牧的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说明。指出黄土高原地区今后的封山育林工作应该向工程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提出黄土高原天然次生林区应该长期坚持“封山育林为主, 辅之以人工措施”的经营策略。实行封禁保护为主的林区经营方式, 适当辅助以人工促进(抚育、补植等)措施。另外, 在黄土高原以农牧业为主的厚层黄土区和北部草原区等应该实施封山禁牧或轮牧, 提倡舍饲圈养。黄土高原地区的封山育林和禁牧工作要与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 才能长期实行下去。  相似文献   
9.
秃杉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对秃杉混交林及秃杉纯林的地上部分持水能力及土壤孔隙度、渗透性能及持水能力等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 :秃杉混交林的水源涵养能力优于秃杉纯林 ,其中以秃杉杉木檫树混交林最好 ,其土壤稳渗速度和稳渗系数分别为 44.1和 2 6.4mm· min-1,林分总持水量达1 0 97.33t·hm-2 .其它依次为秃杉杉木混交林 >秃杉纯林 >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青藏铁路沿线由北至南27条样带的土壤有机碳和速效养分特征,分析指标包括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结果表明:沿线土壤有机碳和速效养分指标多表现为土壤下层(20-40cm)养分含量低于表层(0-20cm).南北各样带的综合分析表明,土壤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碱解氮、铵态氮、表层速效磷含量表现为南部西藏境内各样带多高于北部青海境内样带;而土壤硝态氮、速效钾、下层速效磷含量由北至南则没有明显的增高趋势.各样带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多在2-14g· kg-1之间,碱解氮含量多在20-160mg·kg-1之间,碱解氮与活性有机碳表现出非常类似的变化规律.各样带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变动在200-450mg·kg 1之间,铵态氮含量多在5-9mg·kg-1之间,这两个指标由北至南在各样带间波动比较大.沿线各样带土壤硝态氮含量在2-5mg·kg-1之间,速效磷含量多在1-3.5mg·kg-1之间,速效钾含量则多在30-100mg·kg-1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碱解氮与活性有机碳及可溶性有机碳之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活性有机碳与可溶性有机碳之间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活性有机碳与速效磷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硝态氮与速效钾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其余各养分指标之间则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