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林业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据史籍记载,清水河曾是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禽兽出没的地方,古人称之为榆树梁。后因战乱、滥伐、垦荒等原因,使其丰富的森林资源遭到严重地破坏。新中国成立以来,清水河县人民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植树造林”、“再造秀美山川”的号召,大力开展造林种草、义务植树和封育禁牧,昔日的荒山秃岭逐渐重披绿装。目前,全县各类林木保存面积已达到1359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1.7%,  相似文献   
2.
清水河县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26年来,工作注重实效,扎实推进,为绿化清水河做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07年底,全县累计有120余万人次参加了义务植树,完成义务植树780余万株。尤其是1999年以来,县委、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县”的战略目标,每年都要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一次规模宏大的生态建设义务劳动,人均每年完成一亩左右的造林整地任务。县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姜华是清水河县林业战线上的老兵,思想进步,业务水平高,组织管理能力强。在从事造林绿化组织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整整二十年时间里,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怀着对林业事业的无限热爱和赤诚之情,积极落实林业的各项方针、政策,扎扎实实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每一项任务,为全县林业绿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担任林业局党总支书记以来,在党的建设及机关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令人钦佩的业绩。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深入实施,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林业跨入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以国家重点林业建设工程为主,全民义务植树和社会造林并举,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治理与保护,有效地促进了森林资源的恢复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全县生态面貌发生了巨大变  相似文献   
5.
清水河县国有南壕赖林场成立于1964年3月,现经营面积7万余亩,有林地面积59万亩,活立木蓄积18万立方米。现任场长乔福成自上任以来,始终坚持“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和“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原则,不断创新机制,团结奋进,带领全体干部职工朝着现代化林场方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而实施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系统工程。清水河县于2000年被列为国家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时至今年,这项工程已实施了九个年头。九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  相似文献   
7.
清水河县退耕还林工程于2000年试点示范,2002年全面启动实施。截止2005年底,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86.6万亩,其中,完成退耕地造林23.68万亩,完成荒山荒地还林62.92万亩。经各级业务部门多次检查验收,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及面积核实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六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  相似文献   
8.
清水河——黄土高原边缘的一环,滚滚黄河腰中的一佩,东南以古长城为界,与山西省朔州市、偏关县接壤,西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隔黄河相望,北与兄弟旗县托克托、和林毗邻,整体处于“晋、陕、蒙”经济技术开发区腹地和“呼、包、鄂”经济圈内,地理位置相当优越,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是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及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点建设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9.
清水河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衔接地带,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境内多高山丘陵,立地条件较差,自然环境恶劣,生态基础脆弱。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加之造林过程中技术含量不高,造林机制不活等原因,导致当地造林“两率”较低。近年来,随着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清水河县坚持立足抗旱造林,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将科技支撑贯穿于生态建设全过程。经过实践摸索,总结出了“挖大坑、栽壮苗、夏浇水、秋覆土、勤补植、严管护”抗旱造林十八字方针,目前已在干旱黄土丘陵区广为推广。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生态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清水河县森林资源迅速增长,护林防火的形势日趋严峻,护林员在保护森林资源方面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为了切实提高全县护林队伍的整体素质,规范护林队伍职责管理,有效地保护全县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清水河县进一步加强了护林队伍的整顿管理。具体实施了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