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林业   6篇
  3篇
综合类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类芦是极耐干旱、瘠薄,适宜水蚀荒漠地生长的先锋植物,采用栽植器种植类芦容器穴盘苗,可大大提高类芦造林成活率,节省种植成本,便于大面积推广,达到水蚀荒漠地快速绿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花吊丝竹丰产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吊丝竹长期用作观赏竹类种植.用途广泛,作为笋用竹产业和园林绿化,在南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介绍了花吊丝竹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并提出了种苗培育、山地造林、套种绿肥、抚育管理、病虫防治等丰产培育的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3.
类芦的发掘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芦是南方广为分布的乡土草种,在水蚀荒漠化地区采用以类芦为主栽草种的生物综合治理措施,半年即可覆盖地表,有效地控制住水土流失。利用类芦植株高大、茂密的特点,快速改变水蚀荒漠化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为芒萁的大量侵入与繁衍创造有利条件,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提高治理效果。对类芦、香根草、百喜草等草种水分胁迫处理下的15项生理生化指标测定,表明类芦的抗旱性、抗旱生产力及对逆境条件的适应性都比香根草、百喜草强。类芦快速绿化技术可广繁应用于高岭土矿、金矿、煤矸石山等各类矿山废弃物地区的植被恢复性治理。  相似文献   
4.
邓恢 《现代农业科技》2012,(21):178-179,181
在水土流失山地进行马尾松"小老头"林套种类芦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树高总生长量随年份的增加而逐步增加,其中种植后前2年与对照的差异不大,3~6年差异开始显著体现,7年差异最大;树高年平均生长量随年份的增加则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在种植6年后与对照的差异达到最大;胸径总生长量、胸径年平均生长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增加;材积平均年生长量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套种类芦后马尾松的密度得到提高,林分密度趋向稳定。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间伐材材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了马尾松间伐材的纤维形态、化学成分及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并与成熟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间伐材管胞显著较短、宽度窄、胞壁较薄,长宽比明显较大,纤维素含量略高而木素和浸提物含量较低.年轮较窄、晚材率大.生材含水率低,干缩性小.气干密度、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与成熟材差异不显著,冲击韧性明显较大.同时对间伐材中应力木的超微构造和材性,也进行了观测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种植类芦后林地芒萁生长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分析材料系“福建水蚀荒漠化和矿山废弃物地区快速绿化技术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的一部分。类芦是治理水土流失最优良的草种之一,种植类芦后促进了林地芒萁的大量繁衍,从而加快了林地植被恢复。该通过芒萁孢子的萌发生长条件与芒萁生物学特性分析、类芦与芒萁种间生长关系的分析等,揭示出强度水土流失区种植类芦后,能快速促进芒萁繁衍生长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7.
福建圭龙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福建省圭龙山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有174种(包括变种),隶属于36科79属,其中发现福建地理分布新记录种1个,即灰绿耳蕨(Polystichum eximium)。优势科是鳞毛蕨科、金星蕨科、蹄盖蕨科、水龙骨科和凤尾蕨科,5科占总种数的57.5%。优势属是鳞毛蕨属、凤尾蕨属、铁角蕨属、复叶耳蕨属、卷柏属、短肠蕨属和毛蕨属,7属占总种数的36.2%。科的分布以世界分布和热带至亚热带分布为主,属以泛热带分布最多,种的地理分布则以中国—日本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为主。种的相似性分析表明:本区系与罗卜岩和三清山的关系密切,而与鸡公山等关系疏远。  相似文献   
8.
强度水土流失区芒萁生长规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芒萁世代生活史以及芒萁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提出强度水土流失区采用栽植类芦,促进林地芒萁快速繁衍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朱砂根组织培养防褐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朱砂根继代培养中抗氧化剂(维生素C、L-半胱氨酸、硫代硫酸钠)和吸附剂(活性炭、聚乙烯吡咯烷酮)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3 g.L-1,继代周期控制在30 d之内,平均褐化率可控制在18.89%,效果最理想;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C 0.2 g.L-1也能有效控制褐化,但整体效果不如活性炭。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恢 《福建林业科技》2012,(1):41-44,52
研究马尾松与6种阔叶树行间混交13 a后的土壤理化性状,结果表明:6种混交林相对马尾松纯林而言,土壤物理性质与养分特征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马尾松固氮树种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优于马尾松非固氮树种混交林。土壤容重、坚实度表现为:马尾松杨梅混交林<马尾松南岭黄檀混交林<马尾松江南桤木混交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红锥混交林<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马尾松纯林,土壤孔隙状况则相反;而6种混交林中土壤养分含量则以马尾松杨梅混交林最高,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