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5篇
林业   11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森林可持续经营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林木群体遗传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群体遗传变异信息对群体遗传资源可持续经营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关的信息涉及到交配系统、起源与形成历史、群体空间分布形成方式、遗传结构变异分布、地理变异、遗传与环境互作等。这些信息可以用分子标记和适应性数量性状变异来检测。依据这些综合信息可以制定出科学的群体遗传资源保护决策、理想的群体维持规划及合理的经营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次报道了在育种群体小于选择的性状数情况下提高选择精度的数理统计学方法。通过对数据的标准化变换。变量的相关分析与选择,估测与评价了杨树新品种的10个选育目标对其经济效益的预测贡献;并在残差剖析基础上,对原始数据的异常点进行了回归诊断。利用几种决策方案,选出在黄淮海地区产量、形质、抗性和材性等综合性状达到最大程度改良的杨树新品种NL-80105。该品种的推广将会使黄淮海地区杨木的经济收益在5年内净增3.3万元/ha。  相似文献   
3.
表型可塑性对木本植物树冠结构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组固生生物 ,树木具备一种独特的生存能力来适应在漫长生长过程中发生的环境变化。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树木的许多生物学特性 ,如分枝习性与树冠结构 ,代表了树木的生长“蓝图”或基因型与其生长环境及历史的互作关系。遗传因子通过突变 ,染色体重组、基因重复 ,易位与互换等过程形成树木发育成固定的结构。早期形态学家已认识到 ,树木存着大量的形态与发育方面的重复 ,利用这些重复的分化 ,许多热带树种可以被划分成少数几组形态。类似的工作已用在温带树木的结构分析上。但是 ,尽管发展这样的一个分类机制是很容易的 ,然而实际的应用却非常困难 ,这是因为在相同的树木类别内 ,甚至在相同树种内 ,存在着巨大的表型分化。不同的环境或发育过程会使具有相同基因型的树木产生不同的结构 ,由此可见其影响和遗传影响同样复杂环境对树木结构的影响称为表型可塑性。通过缓解自然选择的效应 ,表型可塑性对提高植物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表型可塑性存在遗传变异 ,那么 ,具有不同可塑性的群体会产生进化。表型可塑性亦可用于分析由环境引起的性状相关 ,例如环境能导致性状相关在方向与大小上的变化。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结果导致有机体的发育以外遗传的系统的改变 ,产生所谓的异时性生长 (heterochron  相似文献   
4.
白杨派杂种无性系植株早期性状变异与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30个白杨杂种无性系为材料,测定树高、胸径、树形、叶片、树皮特性等17个指标。方差分析与遗传参数计算结果表明,白杨杂种无性系各指标差异极显著(P<0.001),各指标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5.63%~57.50%,遗传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8.99%~52.57%,重复力高(0.773 4~0.984 8)。说明白杨杂种无性系各性状存在广泛变异,且这种变异受较强的遗传因素控制。表型相关结果表明,白杨杂种无性系树高、地径、胸径、单株材积和冠幅之间均达显著相关水平,遗传相关系数接近表型相关系数。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白杨杂种无性系14个性状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4.93%,其中第1主成分为生长量等性状,第2主成分为干形等性状,第3主成分为叶片性状。利用综合评定法对无性系进行评价,当入选率为10%时, 无性系BL204、BL206和BL207入选,入选无性系树高、地径、胸径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为27.41%、31.73%、32.90%和102.37%。这些分析结果为下一步选育优良无性系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杨树经济遗传学的模型—多目标最优选择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荣领  王明庥 《林业科学》1991,27(2):117-125
  相似文献   
6.
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是加强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国内科研环境不断改善的背景下,国际科研人才纷纷回国创业,成为促进国内科研发展的强心剂和培养国内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所创建的国际合作平台除了开展创新性工作之外,还是促成国内外科研实质性合作、加速国内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实践基地.依托国际合作平台,通过采取准确定位机构发展目标、明确青年教师的培养方向、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注重科研训练环节等措施,加强了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国际化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依托国际合作平台创新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但还需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完善科研训练项目,积极探索国际化培养新模式,以促进创新型青年教师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幼苗期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幼苗生长相关性状的研究对改善农作物以及林木的生产以及提高抗逆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无研究对胡杨幼苗生长阶段相关表型的上位互作机制进行解析。方法本研究以包含408个单株的胡杨×胡杨杂交的F1代群体为实验材料,获取茎高、主根长、总侧根长和侧根数量4种表型动态生长数据;基于该群体所构建的高密度连锁图谱,通过功能作图和2HIGWAS对基因之间的上位互作进行定位。结果共侦测出QTL-QTL互作83对,包含83个SNPs。其中主根长、茎高、侧根总长、侧根数量分别检验出24对、20对、24对、15对显著QTL互作;主根长、茎高以及侧根总长较大比例的上位互作分别集中分布于连锁群1、19和17。另外对4个表型显著上位互作的QTLs进行功能注释,19个QTLs注释到候选基因。结论影响侧根总长的显著互作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在连锁群17集中分布,可能是重要的候选基因区域,能够为胡杨以及林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转录因子作为生物体内发挥重要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在分子生物学各个领域被广泛研究。转录因子PLETHORA (PLT)属于ERF/AP2 (ETHYLENE RESPONSE FACTOR/APETALA 2)家族,在植物体胚胎发育、器官发育、分生组织的维持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PLT基因在过表达时会诱导细胞获得多能性,使其在植物体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功能。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PLT转录因子的功能已经有了较充分的研究,而在其他物种的研究还不深入。本综述总结了近年来在PLT转录因子功能研究上取得的成果,以期为发掘该转录因子新功能提供帮助,为深入研究该转录因子在不同物种中的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我国 14个已进行过种源试验的乡土树种的生长性状变异规律 ,归纳出一些共同变异特点 ,这些树种在种源间、地点间、种源与地点互作效应都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且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根据这些变异特点及某些树种的分子标记研究结果 ,对有关天然林与人工林遗传可持续资源经营进行了分析 ,认为天然林的可持续经营需要强化生境保护 ,采用原境和异境种植保护 ,减少人为干扰 ,建议采用适当遗传材料营造不同类型的人工林 ,以减少由于基因流动引起的对天然林遗传资源的污染。  相似文献   
10.
森林可持续经营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林木群体遗传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群体遗传变异信息对群体遗传资源可持续经营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有关的信息涉及到交配系统、起源与形成历史、群体空间分布形成方式、遗传结构变异分布、地理变异、遗传与环境互作等。这些信息可以用分子标记和适应性数量性状变异来检测。依据这些综合信息可以制定出科学的群体遗传资源保护决策、理想的群体维持规模及合理的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