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林业   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成都市主城区的餐饮业及农贸市场进行了抽样统计,研究了成都市餐厨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及对雨水口的影响,并统计了府南河河堤上雨水口末端管道管口污水排放情况,分析了餐厨垃圾进入河流的流量和特点,发现成都市餐厨垃圾的管理尚存在一定问题,餐厨垃圾对周边雨水口污染现象明显,餐厨垃圾进入河流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对河流及沟渠进行抽样检测后发现:研究区河流和沟渠都受到餐厨垃圾不同程度的污染,而沟渠由于水量较小等原因,受到影响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弱筋小麦籽粒软质,蛋白质含量低,面筋强度弱,延伸性较好,适于制作饼干、糕点,目前我国对优质弱筋小麦的年需求量在500万t左右。太湖地区沿江一带是生产弱筋小麦的适宜地区。稻田套播麦是太湖晚粳稻地区的主要种植方式之一,具有省工节本、解决季节矛盾等优点,常年种植面积在6万h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机插秧适宜的栽插密度。[方法]12011~2012年以常规粳稻南粳46为试验材料,采用两种不同行距的插秧机进行栽插,研究不同行距对产量的影响。[结果]8行25cm栽插行距比6行30cm栽插行距具有较明显的增产优势,主要表现在密度、基本苗和成穗数增加,对穗型的影响较小,可显著提高单位面积总颖花量,从而提高单产。[结论]该研究可为机插秧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抛秧苗龄对水稻立苗发棵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迟熟中粳武育粳3号,设置不同苗龄的抛秧处理,追踪观察结果表明,苗龄越小,立苗时间越短。同质秧苗带土抛栽立苗所需时间短;同期播种的盘育苗立苗所需时间比常规水育苗短。随着苗龄的增大,盘育苗和水育苗表现出相同的增产趋势。同质秧苗带土抛栽的处理产量显著高于不带土的。同期播种的盘育苗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水育苗  相似文献   
5.
优质水稻新品种南粳46示范表现与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粳46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优良食味中熟晚粳稻新品种.本文重点介绍该品种在苏州市的示范试种表现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栽插密度和施肥对大穗型杂交粳稻组合甬优8号生育期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初步明确甬优8号要达到稳产高产,栽插密度以18.75万~22.5万穴/hm2为宜,7月10~15日后应严格控制氮素肥料的施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技术,以印楝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外源鲨烯和茉莉酸甲酯(MeJ)处理对印楝素生物合成代谢网络的影响.通过饲喂印楝愈伤组织鲨烯和茉莉酸甲酯,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分析手段,对饲喂处理后的印楝愈伤组织代谢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表明,MeJ和鲨烯显著影响印楝愈伤组织的代谢活动,MeJ处理后共检132种差异代谢物,包括52种初生代谢物和80种次生代谢物.MeJ调控有机酸、脂质、氨基酸以及黄酮类和酚类物质的代谢,抑制印楝素B、诺米林和葫芦素E的合成.鲨烯处理检出137种差异代谢物,32种代谢物表达上调.MeJ和鲨烯均显著促进印楝素A、Azadiradione、Nimbin和Salannin的合成,抑制印楝素B和D的合成.初步阐明了MeJ和鲨烯影响印楝素A合成的机制,即二者通过调控初级代谢途径,影响印楝素合成前体的供给;通过抑制固醇类物质的次生代谢,促使更多的前体进入印楝索A合成的代谢流,进而调控印楝素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8.
高校的教育改革和建设规模的扩张,提升了水暖工程在高校建设中的地位。本文介绍了高校水暖施工的特征,对施工安排与流程、管道安装以及对水和供热管道试压等4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高校水暖施工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抛秧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生态生理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抛秧稻特有的秧苗直立过程,以洗根手插为对照,研究了抛秧稻活棵立苗及其生理生态特点。结果表明,抛秧稻带土秧苗抛后,平躺小苗、中苗、大苗一般分别在2~5、5~6、7~10天内直立。在活棵立苗期间,抛秧稻苗体内水分、养分及光合等状况明显优于同质洗根手插苗。根、叶、蘖等生长在数量、质量上也优于同质洗根手插苗。  相似文献   
10.
抛秧稻生长发育特征及产量形成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抛秧稻器官建成、群体动态与产量构成特点研究分析,从产量形成的生物学基础上,明确抛秧稻具有4个方面的优势①缓苗期短或无,群体生长起步快,分蘖多,植株多呈辐射状,表现出较强的生长势;②株间受光均匀,叶层垂直分布相对匀称,单位面积负载绿叶量较大,形成结构良好、规模较大的光合生产系统;③单位面积容纳的穗数及颖花量均多,抽穗后光合层厚,源强库大,有旺盛的物质生产能力;④根系发达,活力强,有旺盛的水肥吸收能力.同时,抛秧稻也表现出3个方面的弱势①分蘖成穗率略低;②下层穗比重稍大,对穗型有一定影响;③分蘖节与部分根系分布浅,土壤软烂条件下抗根倒能力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