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林业   1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依据黄斑星天牛生态和生物两大因素下的聚类分析,将西北地区黄斑星天牛的分布发生区域分为三类──大发生区、适宜发生区和不适发生区。其中陕西省的府谷、绥德、宝鸡和陇县,甘肃省的定西、武山和平凉,宁夏自治区的固原地区为黄斑星天牛的大发生区(原发区),以此向其它地区扩散,青藏高原为黄斑星天牛不适发生区。分析预测结果符合黄斑星天牛分布发生的实际。  相似文献   
2.
杨树蛀干害虫(黄斑星天牛与光肩星天牛)在林间水平格局为聚集型分布;垂直方向用Weibull分布拟合。平均虫口密度与杨树树干的高度与直径都有密切的关系,其与树干高度的关系可用y=3.4815+0.5305x-0.0854x^2表示,危害最严重部位在3.1067m高处;其与树干直径的关系可用y=-4.7896+1.0537x-0.0369x^2表示。  相似文献   
3.
黄斑星天牛经济阈值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 nobilis Ganglbauer是杨树的主要蛀干害虫,严重影响杨树的生长,其虫口密度(x)与材积损失率(y)之关系为y=4.9738+1.8870x。其经济危害水平为2.2头/株,经济阈值确定为2头/株。  相似文献   
4.
杨十斑吉丁虫空间分布型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十斑吉丁虫空间分布型可用频次分布拟合或用一些聚集度指标来度量。它的幼虫频次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用聚集度指标度量适合聚集型分布。Iwao回归与Taylor幂法则也是确定聚集型分布的好方法,结果都说明是聚集型的。以此可以确定抽样调查的最适抽样数,编制序贵抽样分析表,用于防治效果的检验与危害程度的分级。  相似文献   
5.
宁夏银北二代林网害虫种群数量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银北二代防护林网设立了72块标准地,122个监测点,连续跟踪调查,主要虫害可分为两类,枝叶害虫与蛀干害虫,并对蛀干害虫应用Capture-Recapture模型及时林间种群数量估计监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对咸阳市杨树天牛主要发生区的7县80个乡的危害情况,依据多指标,利用微机QuickBASIC语言进行合理分类,建立各类型判别函数,并利用FOXBASE关系数据库系统,建立数据库,为发生区的资料检索、数据处理和计算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在VB可视化环境下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事件驱动编程机制,开发陕西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管理信息系统本系统的基本思想和技术路线.并对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二次开发工具绘制野生动物种群分布图,以及如何将属性数据库与空间图形数据结合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黄斑星天牛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斑星天牛在陕、甘、宁三省(区)已成灾数十年。该虫以危害杨树为主,两年发生1代,是典型的 K 类生态对策昆虫。得出的杨树抗天牛序列,抗虫的理化机制,为营造抗虫生态型林打下了基础。对白僵菌等天敌和化学防治研究结果,为协调应用有效防治技术提供了资料。为生物学、生态学、解剖学、数学模型的研究结果提供了准确预测预报的技术依据。黄斑星天牛的综合防治应以营造抗虫速生生态经济型林为基础,实行多种有效防治手段相协调,以达到有虫而不成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杨树天牛发生量预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数量化理论对杨树天牛发生区内不同林分结构、树种组成和气候因素下的发生量预测,表明林分结构。温湿系数和抗性指数对杨树天牛的发生量影响显著。抗性指数更容易反映不同林分树种配置下对杨树天牛的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应用马尔科夫链预测杨树天牛发生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尔可夫链是一种随机模型,它可以用于预测分析具有多种的随机系统,介绍了马尔可夫链的基本原理及预测方法,并利用翁选法分析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预测杨树天牛发生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