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林业   2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桕(Sapium sebiferum(L.)Roxb)别名棬籽、木梓、蜡蛹树、籽桕。原产我国,是主要的木本油料树种之一。鸟桕在我国分布于北纬18°31′~36°00′,东经99°00′~121°40′,长江流域诸省为中心分布区。我区绝大部分地区都适宜于乌桕生长,较集中地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农耕地及五旁四坎,群众裁培乌桕的历史悠久。在长期的自然杂交和人为选育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许多适应于一定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的地方品种,其生态、生物学上的差异,导致了各品种间  相似文献   
2.
二十个油桐优良单株后代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正安39株油桐优树中选择20株进行子代及无性系测定,6年的观察研究表明,2号、5号家系为优良家系,家系遗传增益达12.9%;5号无性系为优良无性系,遗传增益达27.7%。5号优树在群体子代和无性系测定中均表现出了良好的遗传品质和较高的遗传增益,应加速利用。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乌桕地方品种(类型)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桕在全省各县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乌江流域及赤水河流域的遵义、务川、道真、正安、仁怀、习水等20个县。主要分布在海拔400~900米的地带,在高海拔1400~1700米的毕节等地虽有分布,但树体长势较差,呈小乔木状,产量低,果难开裂。乌桕是雌雄花同花序异花植物,在长期的自然杂交和人为选育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许多适应于一定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的地方品种(类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乌桕选优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桕(Sapium Sebiferum Roxb)是我国的源种树,国外于17、18世纪开始从我国引种栽培,以取籽榨油为栽培目的的只有我国及日本。乌桕以其种子可榨取皮油和梓油两种理化性质和用途均不同的油脂,自三十年代始,一向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乌桕的开发利用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我国率先利用皮油制取可可脂(CBE)获得成功,全国建立了二十  相似文献   
5.
在赤水市和仁怀市对撑绿竹不同施肥量对幼竹生长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施肥量设置0.3 kg/丛、0.4 kg/丛、0.5 kg/丛、0.6 kg/丛以及对照5种处理。试验结果显示,在赤水市和仁怀市2个试验点均表现为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新生竹胸径、竹高、质量的增幅相应增大,且以0.6 kg/丛施肥量的效果最好。不同施肥处理间,2个试验点的新竹胸径、质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在竹高方面,赤水试验点不同施肥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而在仁怀试验点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毛竹实生苗质量分级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毛竹种子采取秋季在塑料大棚播种培育小苗,翌年春季移进大田,冬季出圃的两段育苗方法培育1 a生苗,用1 a生留床苗培育2 a生苗,用2 a生留床苗培育3 a生苗。在贵州余庆县、红花岗区两地3 a共育苗6.9 hm2,在田间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共调查样方152个,对样方内苗丛全部挖取,采取每丛每苗实测记录。根据影响竹苗质量的数量因子(单丛株数、地径、苗高、根幅、发鞭情况),形态因子(木质化程度、鞭根完好度、苗丛新鲜度),完整的提出了1、2、3 a生毛竹实生苗的质量分级标准,对生产上有较高的实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立地因素对撑绿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贵州省引种栽培撑绿竹的10个县(市)24个镇(乡)60个样地进行调查,分析了6个重要立地因子对撑绿竹平均竹高与平均胸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坡位、坡度、海拔、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对撑绿竹竹高、胸径的影响差异显著,坡向对撑绿竹的生长差异影响不显著,但表现为阳坡上生长更旺盛.  相似文献   
8.
乌桕丰产林营建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量科研试验和广泛实验数据的收集基础上,对乌桕主要栽培区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广西等省进行详细调研。对不同经营方式的造林密度、造林季节、幼林抚育和成林管理中施肥量及肥料配比、整形、不同修剪强度、套种、垦复等作的大量试验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规范的乌桕丰产林营建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桕地方品种(类型)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乌桕在我国分布于北纬18°31′——36°00′,东经99°00′——121°40′之间,尤以长江流域诸省为中心分布区域。我区是乌桕的中心分布区,常年产量4361吨,最高年(1956年)7632吨均占全省的50%以上,农民每年卖桕籽收入约300万元。在我区绝大部分地区适宜于乌桕生长,较集中地分布在海拔800m以上的农耕地及五旁四坎,群众栽培乌桕的历史悠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