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9篇
综合类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杉木苗期氮磷钾营养及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最优化设计安排了氮磷钾三因素五水平(分别为氮:0.0,0.5,1.0,1.5,2.0;磷:0.0,0.3,0.6,0.9,1.2;钾:0.0,0.4,0.8,1.2,1.6g/桶)的肥料试验,供试土壤有效氮、磷缺乏。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配合适宜的N_3P_3K_1,N_2P_4K_4及N_1P_3K_3氮磷钾肥利用率较高或最高,氮过多磷不足则氮肥利用率低,导致氮肥浪费并且抑制杉苗生长和生理活性;磷肥可明显促进杉苗对氮肥的吸收。多数生长、生理指标与杉苗针叶全氦、全磷、全钾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抛物线关系,据此进行营养诊断可得到较客观的结果。采用综合诊断施肥法(DRIS)可诊断杉木各苗期的营养平衡状况及定量地判断需肥程度和顺序,合理制订各苗期针叶养分的适宜比值。这两种方法相结合得到了一个较完整的杉苗营养诊断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正> 苗木培育是林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其后的造林效果和林木成林成材有着潜在的影响。苗圃施肥在培育壮苗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长量上有重要作用。目前对壮苗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形态指标上,很少反映苗木的生理指标,而且偏施氮肥现象较严重,不仅造成肥料浪费,还导致苗木质量下降。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据以往的研究材料作一初步的理论探讨,供生产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3.
苗木营养与施肥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迄今已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料。总结以往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后促进这一研究的深入发展有重要作用。进而为制定苗圃的科学育苗措施提供依据。一、杉木在杉木自然分布区内,土壤多为红壤,普遍存在有效磷缺乏、全氮量不足的情况,氮磷是限制杉木苗生长的主要因素,在育苗过程中施用氮磷肥成为必不可少的措施。现将杉苗肥效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对杉苗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氮磷钾合理配施有利于提高苗高、地径、全苗干重以及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氮、磷比例失调和单施氮、磷、钾任一种肥料,各个生  相似文献   
4.
氮磷钾对杉苗生长和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最优化设计安排了氮磷钾三因素五水平(分别为氮:0.0,0.5,1.0,1.5,2.0;磷:0.0,0.3,0.6,0.9,1.2;钾:0.0,0.4,0.8,1.2,1.6g/桶)的肥料试验,供试土壤有效氮磷缺乏。结果表明,N_3P_3K_1和N_2P_4K_4是有利于杉苗高径生长和促进杉苗净光合强度、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及根系活力等生理特性的优良组合。单施氮或磷或钾及氮磷比例失调的其他处理杉苗的生长速率和生理活性都较低。氮多磷少对杉苗生长、生理的不良影响大于氮少磷多。尿素对杉苗根系活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施用磷肥可减轻这种为害。在磷肥充足的条件下,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提高。氮、磷、钾肥的二次多项式模型经电算结果表明,全年适宜的施肥量为N:1.25~1.60g/桶,P:1.04~1.18g/桶,K:1.69g/桶,杉苗整个生育期都表现了较明显的氮磷之间的正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氮、磷、钾三因素五水平(分别为氮:0.0,0.5,1.0,1.5,2.0克/桶;磷:0.0,0.3,0.6,0.9,1.2克/桶;钾:0.0,0.4,0.8,1.2,1.6克/桶)的最优化设计安排了马尾松苗木施肥试验。供试土壤有效氮磷缺乏。试验结果表明,N_4P_4K_2和N_3P_3K_1是木试验条件下的理想组合,其生长量和生理活性如净光合强度叶绿素含量均达到最高或较高水平;马尾松苗对氮的需求量大于磷,对氮磷配合的要求较杉木苗低,但氮磷比例适宜更有利于生长和光合强度的提高。叶绿素含量具有与叶生物量有关的“浓缩”和“稀释”效应,故只能作为评价苗木生长和生理活性以及施肥效果的参考指标。净光合强度与生物量积累有较密切的关系。氮磷适当配施和在磷肥充足的基础上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松苗的光合生产力,从而提高生物量的积累,而且还有助于使苗木有适宜的高/径比和地上部分/地下部分比值,使苗木叶色浓绿,植株健壮,由此促进马尾松苗造林后的成活生长。  相似文献   
6.
根系营养     
根系是植物生存之本,它对植物不仅起固持和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合成功能,如合成某些植物激素、烟碱、氨基酸、酰胺等物质,许多植物的硝酸盐还原是在根中进行,根可合成数量足以在植物的木质部汁液中察觉的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有人推测,在寒冷、干燥、水分饱和的或盐碱的土壤中,植物生长不良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通常在根中合成的生长调节物质对枝条的供给减少所致。由此可见,植物根系对地上部分的生长起着重要的生理作用。一、根际营养在多年生本本植物中,除了根尖以上分生组织和根毛对水分、养分有吸收功能外,植物体中有相当部份水分、养分的吸收是通  相似文献   
7.
采用判别分析法评价利用叶片氮浓度(FN)和根据林分年龄校正的叶片氮浓度(FA),以及N/P比率划分缺氮立地的效果。N/P比率是衡量氮素缺乏的最佳指标。FA始终是一个比FN可靠的分类方法,但其准确度还不足于实际应用,业已证明N/P临界值为14—15。叶片养分分析不适于划分对氮肥有长期反应的立地,这主要是由于对施用氮肥的材积反应是施肥后立地和林分条件以及以往林分氮素状况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杉木人工林氮素营养的叶绿素诊断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钟安良  熊文愈 《林业科学》1994,30(4):289-295
1987至1988年在江西省枫树山林场浮东分场设置了代表5、10、20年生杉木林分和好、差立地条件的六块标准地,观测杉木叶绿素、精氨酸和氨态氮含量在不同林龄、立地条件及不同立木级间的差异及其季节变化动态。生长盛期各林龄之间叶绿素含量相差不大,初期和末期则有明显差异。生长盛期叶绿素含量远高于初期和末期,尤其是第二个生长高峰期。各生育期不同林龄针叶叶绿素含量大多表现为好地高于差地,第二个生长高峰期为地上5、10和20年生优势木针叶叶绿素含量分别达2.50,2.24和2.14mg/gf.w。初期和第一、第二生长盛期杉木针叶叶绿素含量与针叶氮素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R值分别为0.86、0.76和0.81),这些时期的杉木叶绿素含量可作为评价杉木氮素营养状况的生理指标。良好立地上杉木嫩枝幼叶精氨酸和氨态氮含量均高于差地。第二个生长盛期5、10和20年生优势木针叶精氨酸含量分别达47.55,43.37和29.44mg/100gf.w.,相应差地则分别为28.16,26.42和14.95mg/100gf.w.。  相似文献   
9.
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林术营养规律研究应从遗传、生境和栽培管理三个方面入手。以往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林木营养的研究较少,随着经营集约度的提高,采用施肥等措施改善杉木林分的营养状况将成为杉木经营的方向。因此对杉术人工林的营养特性应有较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杉木的遗传因素相对稳定,限于现有的生产水平,只能选择良好的营养生境栽培杉木人工林,而辅之人工栽培管理措施。所以应在了解各种生态因子对杉木营养的影响基础上发挥杉木不同种源、类型和无性系的营养遗传潜力。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树木个体和群体的养分循环和营养规律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子的影响。不同树种、种源、类型之间的营养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森林生态系统乃至农林复合生态系统都要求确定造林树种或具有发展前途的重要木本植物的营养需求量以及对不利营养条件的耐抗性能。系统生境的改变导致土壤—植株—大气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