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3篇
林业   3篇
  1篇
  202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施用磷肥对杉木幼林土壤养分和磷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人工林土壤立地大多供P不足,杉木幼林施用磷肥肥效显著。李贻铨等认为施P、K肥能促进杉木幼林生长[1,2];叶仲节认为幼林施P肥初期有效,施N无效,施K还会出现负效应[3]。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杉木人工林根圈土壤两种磷酸酶活性、8种磷组分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根圈酸性、中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比根圈外高1.44、0.66酚mg/g(37℃,12h),R/S值分别为1.91和2.01;(2)根圈全P、DA-P、Al-P、Fe-P、H2SO4-P分别比根圈外高203.45,2.21,3.05,10.93,10.33mg/kg,R/S值分别为1.61,4.68,3.61,1.97,2.46,Ca-P比根圈外低2.34,R/S值为0.72,I-P和O-P无显著差异;(3)根圈酸性磷酸酶活性与DA-P和H2SO4-P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584和0.579,中性磷酸酶活性与全P、I-P和O-P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594,0.773和0.686。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抗冻型人造土冻融适应性及其在高寒地区边坡植被修复中的实践效果,为高寒地区边坡植被修复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支撑。 [方法] 采用室内冻融循环试验剖判人造土在冻融循环60次期间的理化性质变化特征,结合主成分分析确定室外试验监测指标的选取,现场取样监测了近4 a人造土在西藏高寒地区岩质边坡的工程应用及其植被修复效果,并与当地天然土作对照分析。 [结果] 与天然土相比,抗冻型人造土的抗冻稳定性和肥力均有显著提升(p<0.05),具体表现在其冻融前后的相对动弹性模量、>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团聚度及有机质、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提升,而质量损失率和结构破坏率显著降低(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室内试验指标中的相对动弹性模量、结构破坏率、pH值和有机质含量与主成分因子的相关性较高,因此在室外试验中监测这4个指标和植被修复情况。室外监测中发现抗冻型人造土4 a内在不同时间段上的结构破坏率均更低,相对动弹性模量和有机质含量更高;其边坡植被修复后的植被覆盖率、物种多样性、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更佳。 [结论] 抗冻型人造土在高寒地区应用时的植被修复效果更佳,特别是其抗冻耐久性、团聚体稳定性和肥力表现突出,均优于天然土,因此其更适宜于边坡植被修复应用。  相似文献   
4.
杉木人工林土壤磷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几种主要杉木人工林土壤P素形态及其有效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无机P是赤红壤,红壤,黄红壤P素的主要形态,其中O-P含量最高,Ca-P和Fe-P次之,Al-P含量最低,Al-P,Fe-P,O-P和Ca-P在赤红壤中分别占无机P的2.74%,4.70%,84.74%和7.81%;在红壤中分别占2.46%,11.90%,77.24%和7.80%;在黄红壤中分别占2.74%,10.63%,78.0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