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林业   11篇
综合类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欧洲云杉(Picca abies Karst)又称德国云杉(P·excelsa),是树形高大优美的乔木,原产于欧洲的北部及中部,由比利牛斯山脉至北纬68°地区。在原产地北欧,树高  相似文献   
2.
<正> 长白松(Pinus sylvestriformis)系吉林省特有树种,为常绿乔木,树高可达30米;生长比红松和长白落叶松迅速;寿命较长,350年生树仍正常生长。因其树干上部皮色鲜艳,呈金黄或棕黄色,加之树姿挺拔秀丽,又有“美人松”之誉称。长白松天然林仅见于安图县二道自河,地处长白山北坡,海拔500—1,600米,林下土壤为火山灰上发育的轻砂壤和暗棕色森林土。  相似文献   
3.
青海云杉(Picla crassifolia kom),是祁连山东部山地寒温性针叶林的建群种,当地气候是高寒半干旱的森林草原类型,土壤属于灰褐色森林土。不仅具有耐寒、耐早、耐瘠薄等特性;而且生长快,材质好,外形美观。即是用材树种,也是较好的城市绿化树种。我们从1974年开展引种,进行了育苗和造林试验。现将阶段结果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菌根与造林     
菌根是某些真菌侵入陆生高等植物根端组织,建立的一种共生联合。真菌可由土壤中为植物吸收水分及矿质营养,后者以炭水化合物供应前者。因此菌根和植物的生存及成长紧密相关,尤其在严酷的环境中,涉及造林的成败和林木生长。现仅简明介绍菌根与造林的关系和如何试用于生产。菌根的识别: 菌根的存在及其质量既与树木的生命相关,欲加以瞭解,须从其特征谈起。多数树种自苗期即有菌根。某树种能和那些真菌共生,有一定范围或专性。菌根形成于根系中非木质化的纤细侧根末梢,可分为外生和内生两类。松、栎、杨、柳、桦、椴等根际可见外生菌根,  相似文献   
5.
杨树材的构造及假心材木本植物维管组织的木质部常称作木材。从研究某种树木材的构造中可了解它在植物系统演化上的位置及在个体发育中探求生境和木材形成的关系。根据其构造特点考虑用途等。  相似文献   
6.
我国东北地区现有的近熟令的日本落叶松(Larjx Kaempferi),大都是本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从日本引进的。现存的引种林分长势良好,数度开花结实,部分林分被采伐利用,已完成了一个世代和生产利用周期,表明日本落叶松的引种是成功的。据对我省日本落叶松林分实际调查看,树高生长在立地类型(表1)基本近似的条件下,因地理位置、气候因子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从这一基本事实出发,我们对我省日  相似文献   
7.
紫椴(Tilia amutensis Rupr)阔叶落叶乔木。产于我国东北山地,苏联远东、蒙古及朝鲜亦有分布。高达30米,胸径40—60厘米,树龄可达300年。木材略轻软,纹理直,系散孔材,力学强度中等,加工容易,无特殊气味,是主要的胶合板原料,又适于作雕刻、木钟、琴台、纱管及食品容器等用材。花是重要密源并可入药。目前紫椴资源已出现枯竭之虑,为发展紫椴林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紫椴形态方面进行了观察,兹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乌丹蒿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杨树的形态解剖学观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可在多种林地造林,采用良种并集约经营可很快收益。1970年以来杨林扩展甚速,南朝鲜、土耳其和匈牙利最为显著。杨木可作胶合板、家俱、包装及建筑材。我国也很重视杨树。在北方平原、山地和城市绿化等都缺不了它。应用植物形态学和解剖学知识观察杨树,内容颇广泛。如种和类型识别、组织培养、生理生态和木材性质等等。现将靳紫宸等同志的杨树形态解剖学观察发表于此,供生产和科研部门参考。本期介绍两节:一、杨苗的生长节律,秋天变化与抗寒;二、嫁接杨苗无性系的多样性与极性是第三、四节,杨树材的构造及假心材、山杨的观察与利用(待续)。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早在四十年前即开始了日本落叶松的引种。日本落叶松早期(幼令)表现速生,有一定的生产潜力。为查明种源效应,我们开展了日本落叶松产地试验。本文仅就苗期试验结果初报如下。一、试验材料1.种子来源:供试日本落叶松种子有日本本洲中部原产区三个县和北海道的种子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几个县和山东崂山人工林的种子。产地气候状况见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