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4篇
林业   5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旱胁迫对不同种源云南松幼苗生物量与根系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控水,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9个不同地理种源云南松幼苗生物量分配和根系形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比较了干旱胁迫下幼苗生物量及其分配以及根系形态在种源间的差异,并通过隶属函数法对不同种源幼苗干旱适应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下,各种源云南松幼苗地径下降明显,苗高未发生显著变化,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多呈下降趋势,干旱胁迫并没有导致幼苗根生物量分配比和根冠比的增加,但根系长、比根长、根表面积和比根面积在干旱胁迫下增加显著。2)不同种源云南松幼苗地径、苗高、生物量及其分配比和根系形态在干旱处理下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地径和苗高分别以西昌和双柏种源最大,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以双柏、西昌和册亨种源较高,察隅种源各器官和总生物量较低,但该种源具有最大的根生物量分配比和根冠比;会泽种源根长、根表面积、比根长和比根面积均最大。研究发现,在土壤水分限制条件下,云南松幼苗以根系形态变化代替根系生物量增加的策略来适应干旱,各种源云南松幼苗生长对干旱胁迫响应的差异可能是由种源地理气候因子长期影响所形成的不同适应性策略所导致。经平均隶属函数值法初步评价了不同种源云南松幼苗对干旱适应性的强弱,结果显示,西藏察隅、云南会泽和四川西昌种源对土壤干旱的适应性较强,云南双柏、贵州册亨、云南云龙种源居中,而云南新平、永仁和禄丰种源适应性较弱。  相似文献   
2.
松脂是松属Pinus植物分泌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主要储藏在松属植物针叶、树干木质部和韧皮部的树脂道系统内。开展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产脂量与其解剖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有利于云南松高产脂优树的选育和高产林定向培育技术体系的建立。对云南松产脂量与针叶、树干解剖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比较分析了高、低产脂量云南松针叶和树干解剖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高产脂量云南松针叶树脂道个数、针叶分泌细胞个数、树干韧皮部树脂道个数、木质部树脂道个数和木质部分泌细胞个数极显著高于低产脂量云南松。随着针叶树脂道个数、针叶分泌细胞个数、树干韧皮部树脂道个数、木质部树脂道个数和木质部分泌细胞个数的增加,云南松的产脂量也不断增加(P < 0.01)。主成分分析中木质部树脂道个数的载荷值最大,表明云南松树干木质部树脂道与其产脂量关系最为密切。树干木质部树脂道个数可作为选育高产脂云南松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于2013年6月(花期)、8月(果实膨大期)和9月(果实成熟期)份对3年生幼龄期滇重楼和8年生成熟期滇重楼光合生理指标日变化和光响应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幼龄期和成熟期滇重楼叶片净光合速率( Pn )变化日进程在6月份出现严重午休,仅在10:00出现一个峰值;而在8、9月份上午和下午各出现一个峰值,在中午出现“午休”现象。空气温度(Ta)偏高引起气孔关闭是导致滇重楼“午休”的主要因素。成熟期滇重楼叶片在不同生长季节日均Pn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均高于幼龄期叶片,而幼龄期滇重楼初始量子效率较高,且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低于成熟期滇重楼,对弱光的利用率更高。幼龄期和成熟期滇重楼叶片日均Pn 在8月下旬最大,其次是6月下旬,9月下旬最低,且在当年的生育后期,光饱和点有增大的趋势,由大到小的顺序为9月份、8月份、6月份。成熟期滇重楼花萼具有同叶片类似的同化功能,日均Pn 为叶片的779.%~104.0%,但其Pnmax和光饱和点均低于成熟期和幼龄期叶片的,对弱光的利用效率高于叶片。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干热河谷地区造林树种在不同恢复模式下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差异,进而评价该地区树种的混交效益.以元谋干热河谷9年生印楝Azadirachta indica和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为研究对象,对印楝纯林、大叶相思纯林及印楝与大叶相思混交林林木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混交林内印楝单株生物量(5.713 kg·株-1)比纯林印楝(4.898 kg·株-1)高16.6%;大叶相思(14.943 kg·株-1)比纯林大叶相思(17.377 kg· 株-1)低14.0%,但差异均未达到95%显著水平(P>0.05).混交林林分生物量(16.525 t·hm-2)介于印楝纯林(7.837 t·hm-2)和大叶相思纯林(27.802 t·hm-2)之间.②在纯林和混交林恢复模式下,印楝各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分别为干>根>枝>皮>叶和干>枝>根>叶>皮;大叶相思分别为枝>干>根>叶>皮和干>枝>根>叶>皮.混交林印楝根冠比(0.280)较纯林(0.400)小(P<0.05),而混交林大叶相思(0.163)较纯林(0.132)大(P>0.05).(③印楝和大叶相思各器官之间及其与测树因子(D或D2H)均呈异速生长关系,不同恢复模式下印楝和大叶相思各器官之间异速生长速率差异较小,印楝表现现为枝>叶/干>根,地上部分>地下部分;而大叶相思为枝>干/根>叶,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干热河谷印楝和大叶相思混交种植9a后,提高了印楝生物量,而大叶相思生物量有所下降,不同恢复模式下同一树种器官生物量分配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评价现有云南松种质资源,在云南松高世代育种过程中进行优良种源选择,以我国西南地区15个云南松种源地种子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种源种子质量、发芽性状、幼苗早期生长的差异,并分析种子质量、发芽性状与种源地理、气候因子、幼苗生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南松种子质量、发芽率、平均发芽时间在种源间均具有极显著差异,变幅分别为13.662~22.957 mg·粒-1、59.20%~98.00%、11.98~17.54 d,其中广南种源种子具有最大种子质量、最高发芽率、最短发芽时间的特点.不同种源间幼苗早期生物量差异极显著,总生物量以广南种源最大,保山种源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云南松种子质量、发芽性状受种源地理、气候因子的影响,同时种子质量、发芽性状影响幼苗早期生物量,所以种子质量可作为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预测因子.云南广南种源种子质量、发芽性状、幼苗早期生长表现最优,在种源选择时可以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6.
以元谋干热河谷20年生赤桉纯林、新银合欢纯林以及赤桉×新银合欢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林木单株进行树干解析,研究不同造林模式下2个树种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 1)新银合欢的混植促进了赤桉的生长。2)赤桉、新银合欢树高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总体均呈下降趋势,胸径的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在5~10 年呈下降趋势,在10~15 年期间呈上升趋势(除混交林内赤桉),之后又下降。3)根据Logistic生长曲线的变化率,可将赤桉、新银合欢5~10 年划分为生长初期,10~25 年为生长快速期,之后为生长稳定期;经模型预测:赤桉纯林在23 年时达到数量成熟,赤桉混交林在25 年时达到数量成熟,纯林以及混交林内新银合欢均在24 年时达到数量成熟。针对赤桉、新银合欢生长特点,提出在生长初期和生长快速期增加水肥供给并进行适当疏伐等措施以促进林木生长。   相似文献   
7.
滇重楼种子内源激素含量与种胚长度和萌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研究滇重楼种子层积过程中不同阶段内源激素含量与种胚长度的动态变化情况来探讨种子休眠机理.[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不同阶段种子内激素含量.[结果]种子萌发过程中,脱落酸(ABA)含量由54.34 ng·g-1·FW降至32.16 ng·g-1·FW,赤霉素(GA)、玉米素核苷(ZR)显著升高,吲哚乙酸(IAA)含量波动较大,但整体呈逐渐升高趋势,随层积时间延长,未萌发种子中ABA含量持续降低,GA含量与GA/ABA值持续升高,仍显著低于已萌动种子中激素含量(p<0.05);种子在层积42天后,种胚开始膨胀,胚率快速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内源激素含量及比值与种胚生长呈显著相关(p<0.05),其中,GA/ABA值对种胚生长的影响最大.[结论]种子萌发过程中仅ABA含量降低不足以解除滇重楼种子休眠,同期GA含量升高和GA/ABA值达到某一阈值时能有效的解除滇重楼种子的休眠和促进胚的发育;种子在层积40天左右后,由于各项激素的综合作用,滇重楼种子由休眠状态逐步转变为破除休眠状态和萌发状态.  相似文献   
8.
以元谋干热河谷几种适应性强、生长快、薪材产量高、热值高的能源林树种为研究对象,在调查树种生态适应性基础上,比较了不同整地方式对造林效果的影响,同时对不同树种薪炭材产量和热能潜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元谋盆地为代表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培育农村能源林,最适宜树种是赤桉(泰)、柠檬桉、赤桉、尾叶桉、新银合欢等,局部水肥条件好的地方可以选种大叶相思、马占相思等树种;这些树种均以撩壕整地的造林效果好于块状整地;各树种生物量及固定太阳辐射能的能力均以赤桉(泰)、柠檬桉、尾叶桉、赤桉和新银合欢较高。提出了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培育农村能源林,应该选择赤桉、柠檬桉、尾叶桉和新银合欢等树种,采用容器育苗、撩壕整地、追施有机基肥、雨季初期取苗造林等综合配套的营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云南松林结构调整对林木生长和土壤性状的影响,为云南松林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森林抚育规程对林分进行结构调整,采用典型取样法对比分析林分结构调整前后土壤性质和林木生长状况的差异。[结果]云南松林结构调整后,(1)结构调整样地单株蓄积量比对照样地提高了近60%,树高和胸径提高幅度均在15%以上,林下天然更新植株数量是对照样地的3.1倍;(2)结构调整后林内植物种类增加,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盖度分别提高了63.3%和22.7%,灌木层和草本层平均高度分别提高了24.7%和17.9%;(3)结构调整样地现存凋落物量显著下降,与对照相比下降了20.4%,土壤表层温度、有机质含量、基础呼吸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显著提高,土壤其他性质参数变幅相对较小。[结论]林分结构调整可显著提高云南松生长量,有利于云南松较大径级林木的培育;促进了云南松林下更新和林下植被发育,有利于林分群落结构的形成;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加速了土壤有机质转化,研究揭示林分结构调整促进了云南松林土壤—植物系统正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9个地理种源半年生云南松子代幼苗252株实生苗为对象,分析不同种源半年生苗木的生长节律,比较表型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和变异系数在种源间的变化以及与种源地理、气候因子的关系,并分析云南松幼苗各器官生物量在种源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苗高、地径生长均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节律,符合“S”型生长曲线,速生期均在7-9月;2)表型性状(除叶面积、根长和根表面积)在种源间均不显著,新平种源各性状值均最大;3)从变异来看,根系的稳定性最低,地径的稳定性最高,云龙种源的表型性状比较丰富,永仁种源的表型多样性程度最低;4)各器官生物量以及总生物量在种源间差异显著(P<0.05),新平种源具有最大的生物量。表明不同地理种源半年生云南松子代幼苗种源间的差异主要由生物量决定,初步选择出新平种源为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