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林业   3篇
  7篇
综合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土残塬沟壑区3种林地枯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13,自引:11,他引:2  
为了研究黄土残塬沟壑区典型林地枯落物和土壤水文特性,并对黄土残塬沟壑区造林树种的选择及功能导向型林分改造提供依据,于2017年在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选择刺槐林、油松林、刺槐×油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浸泡法、环刀法对林地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持水性能进行定量化研究,探究其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1)3种林地枯落物总储量在105.49~148.38t/hm~2之间变动,且半分解层储量大于未分解层储量;油松×刺槐混交林地枯落物总厚度最大(3.8cm),刺槐林次之(3.6cm),油松林最小(3.4cm);(2)枯落物最大持水量(率)均为油松×刺槐混交林最大,刺槐纯林次之,油松纯林最小,分别为117.99t/hm~2(387.12%),106.19t/hm~2(324.31%),82.86t/hm~2(305.76%);(3)枯落物有效拦蓄量与持水量(率)表现一致,均为阔叶林优于针叶林,有效拦蓄量为83.66~195.72t/hm~2,有效拦蓄率为121.75%~292.21%;枯落物持水量、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分别符合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4)3种林地土壤容重均值在0.99~1.01g/cm~3浮动,总孔隙度为49.39%~50.09%,土壤有效持水量为32.99~81.73t/hm~2,林地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关系。综合3种林地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涵养水源能力表现为油松×刺槐混交林较高,油松纯林较差。建议在现有林分改造中,宜将刺槐纯林和油松纯林逐渐向混交林模式改进。  相似文献   
2.
采用实地调查和方差分析方法,并用LSD法对人工林9块林分样地的土壤含水量、土壤紧实度、土壤硬度的差异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土层深度条件下,植物类型与土壤含水量、土壤紧实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土壤硬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硬度与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针叶林分中侧柏样地土壤含水量最大(27.3%),阔叶林分中刺槐样地土壤含水量最小(16.9%),柿子树样地土壤紧实度最大(14.3 Pa),刺槐样地土壤紧实度最小(5.4 Pa),柿子树样地土壤硬度最高(535.3 kg/cm~2),刺柏样地土壤硬度最低(398.7 kg/cm~2)。调查研究的9块样地中,针叶林分的土壤含水量、土壤紧实度大于落叶林分,根系生长的不同是主导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苗圃后期的经营抚育策略的制定、土壤改良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提出小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措施配置的原则以及技术思想,并以重庆市万州区陈家沟小流域为例,具体阐释小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措施配置的方法,最终形成了小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措施配置的模式,以期为其他小流域面源污染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关帝山不同林分结构华北落叶松林枯落物水文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北方山区典型人工林水源涵养效应和更新状况,选取吕梁山脉落叶松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浸水法测定不同林分密度下枯落物的持水性能,用RDA冗余度分析法探究林分结构对枯落物厚度和拦蓄功能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密度华北落叶松样地的枯落物厚度为0.84~4.50 cm,蓄积量范围为9.64~24.14 t/hm2,350株/hm2样地蓄积量最大,200株/hm2样地最小。(2)样地最大持水量范围为27.12~62.07 t/hm2,500株/hm2样地持水量最大,150株/hm2样地最小,持水率范围为213%~374%;有效拦蓄量为10.75~30.40 t/hm2,500株/hm2样地拦蓄能力最佳,150株/hm2样地最差,拦蓄能力与持水能力呈正相关。(3)枯落物的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显著对数函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幂指数函数关系。(4)枯落物拦蓄量与林分结构关系密切,影响排序为树高>密度>郁闭度>坡度>林龄>更新>抚育年限。其中,树高与枯落物的拦蓄量关系最为密切,林龄、苗木更新、抚育年限对枯落物拦蓄能力影响较小,海拔和林分平均胸径对枯落物拦蓄基本没有影响。研究结果可从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视角为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的抚育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刺槐林枯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为对比分析林分密度对枯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的影响,以晋西黄土区6种不同密度(475,900,1 200,1 575,1 825,2 350株/hm~2)刺槐(Robinia pseucdoacacia)人工林为对象,采用样地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枯落物层总厚度、总蓄积量、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量、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的关系、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的关系等水文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从中提出该区刺槐林经营的合理密度,为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功能、实现功能导向型植被调控与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区6种密度刺槐人工林枯落物总厚度变化范围为28.67~54.33mm,总蓄积量为2.98~10.65t/hm~2,且在一定范围内,随林分密度增大,枯落物蓄积量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6种密度枯落物蓄积量由大到小依次为1 575株/hm~21 825株/hm~21 200株/hm~2900株/hm~22 350株/hm~2475株/hm~2;(2)枯落物最大持水率的变动范围为295.35%~427.84%,无明显的规律性;最大持水量为11.16~37.01t/hm~2,在一些林分间差异显著,表现为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密度为1 575株/hm~2的林分枯落物持水性能表现最好,达37.01t/hm~2;半分解层枯落物持水量均高于未分解层;不同密度刺槐林枯落物的吸水速率与密度关系不显著;(3)各林分枯落物有效拦蓄量为7.22~23.64t/hm~2,其中以1 575株/hm~2的有效拦蓄能力最强,为23.64t/hm~2;(4)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之间存在明显的对数函数关系:Q=aln t+b,R20.95;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之间存在明显的幂函数关系:V=ktn,R20.99。综上所述,在本研究范围内,林分密度在1 575株/hm~2时枯落物层表现出较好的水文生态功能,当密度低于1 200株/hm~2,枯落物层水文效应急剧下降;从枯落物水文功能角度,建议今后研究区刺槐林的经营密度以1 200~1 800株/hm~2为适宜调控范围。  相似文献   
6.
晋西黄土区不同立地刺槐林土壤水分动态特征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选择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4块不同坡向(阴坡、阳坡)、不同密度(1 450,2 150,2 525株/hm~2)刺槐样地作为研究对象,在每块样地的中心位置布设一个观测点,采用TRIME-TDR土壤水分测定仪定位观测2016年1—12月的土壤体积含水量,每月上、中、下旬分别对各样地0—200cm土层的土壤水分进行分层观测(每个测层20cm),研究4块刺槐样地的土壤水分季节变化规律、垂直剖面变化规律以及坡向和密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分为平稳期、消耗期、波动期和恢复期4个时期,年最大土壤水分与年最大降水量所在月份相同,降水季节分配对土壤水分有影响。(2)研究区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土层分为剧烈变化层、弱变化层和相对稳定层3个土层,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3)坡向和密度对研究区刺槐林的土壤水分具有显著性影响,阴坡的土壤水分显著高于阳坡(P0.01),低密度的土壤水分显著高于高密度(P0.01)。  相似文献   
7.
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林枯落物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为了对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林枯落物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并提供以功能导向型的林分改造理论依据。于2017年7—8月在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选取475,900,1 575,1 850,2 525株/hm~2不同密度的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对不同密度刺槐林分枯落物层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种林分密度梯度中,当林分密度为1 575株/hm~2时,刺槐林枯落物层能充分发挥其水源涵养功能,而林分密度过高(2 525株/hm~2)或者过低(475株/hm~2)枯落物发挥水源涵养功能的能力均急剧减弱。为了使刺槐林枯落物水源涵养功能正常发挥,其林分密度应控制为1 500株/hm~2。建议现有林分改造中,宜将刺槐林向该密度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8.
针对大功率农用机械在作业过程中换挡引起的功率流中断现象,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负载换挡机构——行星齿轮增扭器。笔者设计了该增扭器的结构形式、传动方案,并通过软件Kisssoft对其整体结构进行了合理布置,对其相关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  相似文献   
9.
小流域面源污染监测技术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构建的目标和原则,依次进行优选面源污染模型、选择监测对象、筛选面源污染指标、配置监测设施设备、确定指标获取方法、监测数据分析和管理等步骤,建立起完整的小流域面源污染监测技术体系,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在重庆三峡库区陈家沟小流域的面源污染监测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该监测技术体系还兼顾了面源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监测网点建设等,紧密结合防治工作实际,希望能更好地为小流域面源污染预防、监测、治理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0.
Gash模型对冀北山地人工油松林树干径流特征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更好地研究冀北地区水文特征,验证Gash模型对该地区树干径流的模拟效果.【方法】通过长期野外样地监测和室内数据处理,对油松人工林林外降雨与林内穿透雨、林冠截留、树干径流进行拟合,运用Gash模型对该林分树干径流进行模拟.【结果】2013年围场油松人工林林内降雨量、树干截留和树干径流分别占降水量的69.75%,26.87%,3.38%,树干径流比例不大.模型对该林分树干径流模拟的整体效果一般,实测值和模拟值分别为0.73mm和0.55mm,相对误差为24.5%.【结论】Gash修正模型基本上能够反映该地区的树干径流实际情况,在该地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