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4篇
林业   1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等于1961—1963年,在江西大茅山垦殖場,北京郊区上方山及河北兴隆县寿王坟林場的栎类林区,对剪枝栎实象鼻虫的生物学特性、防治方法做了初步調查研究,今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北京杨锉叶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杨锉叶蜂在华北地区杨树苗圃中普遍发生,严重危害黑杨派杨树。在北京地区1a发生8~9代,林间以个体群呈聚集分布,以老熟幼虫入土结茧越冬。孤雌生殖后代为雄虫,两性生殖为雌、雄虫。通常雄虫4龄、雌虫5龄。温度影响着北京杨锉叶蜂的羽化及孵化,是种群动态变化的决定因素。在温度适宜及食源充足的状况下,种群保持指数增长,世代差分方程中R0=1.4。有效积温为4000日度。利用病毒、苏云金杆菌及线虫防治,效果分别达92.9%、100%、85.1%。  相似文献   
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病虫害的综合管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由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病虫害综合管理之间的关系也引起了广大森保工作者的关注,本文讨论了二者的关系,并建议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通常认为对环境安全的生物防治,有必要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锤角叶蜂科两新种(膜翅目:锤角叶蜂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戾述分布于中国的锤角叶蜂科两新种:山楂童锤角叶蜂Agenocimbexcartaegum和人蒙古喜锤角叶蜂Praianeimonggunensis。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述的两个新种,均为我国经济树种上的重要害虫。白蜡叶蜂Macrophya fraxina new sp(图1) 雌虫:体长9-10毫米。体黑色有光泽,上有暗黄白斑。触角黑色,其长度短于腹部,第3节与第4节长度之比为7:4。头黑色有光泽,具分散孤立的刻点,密生淡黄色绒毛;唇基鲜黄色,上着生黄色长绒毛,前缘为半圆形切口;侧齿突出较尖,上唇前缘圆;面不具凹陷;单眼后头区黑色,表面凸起,近似正方形,侧沟深并向后逐渐加深,后缘边极窄,暗褐色;前单眼黄色,侧单眼黑褐色。胸黑色,刻点与头部相同,背板刻点较细;小盾片表面凸起;中胸侧板黑色,上有一不明显的黄斑,后胸侧板黑色。腹部黑色有光泽,具分散稀  相似文献   
6.
黑松叶蜂属昆虫世界上已记载两种,一种是日本黑松叶蜂Nesodiprion japonicus(Marlatt),分布于日本及我国台湾省,另一种是双枝黑松叶蜂N.biremis(Konow),分布于我国广东省沿海岛屿和泰国(Smith 1974)。二者均为害松树,前者是日本松树的重要害虫。近年来,我们从陕西、浙江等省收集到这一属的几种标本,经鉴定为新种。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学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吉松叶蜂属Gilpinia Benson Gilpinia Benson,1939,Bull.ent.Res.,30:341;属模标本为Lophyrus polytomuHartig. 分布范围:古北区及东洋区并已传入美国及加拿大. 芬兰吉松叶蜂Gilpinia fennica (Forsius)新记录 Lophyrus fennica Forsius,1911,Medd.Soc.Fauna Flora Fenn.37:173—181;♀;Lophyrus fennica Forsius,1917,Deutsch.Ent.Zeitschr.Beiheft 548;♀;Gilpinia fennica (Fors.),1947.Фауна CCCP,НасекомыеПерепончатокрылыеT.Ⅱ,вып.2.P.150;♀. 雌虫:体长8—9mm。褐黄色,有光泽,仅某些部分的缝色较暗,后胫节内距胀大如  相似文献   
8.
落叶松两种叶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4~1985年,在黑龙江省伊春带岭地区的落叶松人工林和种子园内,发现有两种叶蜂幼虫混合危害,幼虫体均为绿色,很难区别。为弄清其种类,进行了室内群体和个体饲养观察。经鉴定为魏氏锉叶蜂和落叶松锉叶蜂,系国内新记录。现将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及其区别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国松叶蜂科(Diprionidae)昆虫研究(膜翅目 广腰亚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叶蜂科昆虫的幼虫以针叶树的针叶为食(少数为害种实),常常造成相当严重的灾害,例如1979年云南省保山县董家山一带云南松发生祥云新松叶蜂为害面积达36000亩;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罗武庄和五顶山公社新松叶蜂大发生,1978年为害面积达27000亩、1982年达50000亩,1983年四川省西昌县云南松飞播幼林由于新松叶蜂为害成灾面积达10000余亩;1982年四川省金堂、蓬溪等20余县柏木种实为丽松叶蜂所害,致使种子大量减产。为了弄清我国松叶蜂的种类、分布及寄主植物,以便为研究其生物学及防治方法打下基础,现就已有标本及资料对我国松叶蜂从分类角度出发做一总的研究。共记述我国  相似文献   
10.
落叶松叶蜂生物学特性及防治途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落叶松叶蜂Pristiphoraerichsonii(Hartig)在北京地区1a一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及周围的枯枝落叶层及松软的土壤中结茧,以预蛹越冬。幼虫群集危害落叶松。卵和幼虫的有效积温分别为110.4586和383.5258日度。幼虫发育的最适温度为16~20℃。林缘及东南方向比林内及西北方向产卵多,分别为0.73、0.3块/枝。茧期各种天敌的总寄生率为83.23%。以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昆虫寄生线虫及敌灭灵进行防治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线虫防治室内效果达80%~100%,敌灭灵野外效果达98%~100%,而白僵菌效果为28%~52%,苏云金杆菌的2个亚种效果均不理想,分别为20.83%和9.0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