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林业   4篇
  1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1.
李凯      侯鹰    付奇    辛儒鸿  邱明昆  黄尤优    刘宝印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3):430-439
[目的]“三生空间”时空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研究可以揭示人地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为区域国土空间管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典型都市圈——济南都市圈为例,分析了2000—2018年“三生空间”变化趋势,刻画了三生空间协同变化类型与特征,并评价了济南都市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最终揭示了“三生空间”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结果]总体变化特征上,生活生产空间是唯一面积增长的“三生空间”类型,且其面积相对变化速度在各类型中最快,对应动态度为2.4%;400 245.31 hm2的生产生态空间转入生活生产空间,是生活生产空间扩张的主要来源;“三生空间”协同变化可划分为5种特征明显、空间上互不重叠的类型,包括生态—生活协同变化型,生产—生活协同变化型,生态变化主导型,三生稳定型,生活变化主导型;在各协同变化类型中,生活变化主导型区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最为剧烈[-3 015.89元/(hm2·a)];在各转换类型中,生产生态空间向生活生产空间的转换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不利影响最明显。[结论]研究提出了“三生空间”协同变化类型...  相似文献   
2.
近30年四川小相岭山系植被景观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小相岭山系1974,1994和2002年3个时期的遥感图像数据,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优化监督分类法”将研究区域分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次生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甸、高山灌丛、高山草甸、高山流石滩植被和高山永久冰雪带9类,并利用3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分别从景观和类型水平上定量分析了大熊猫栖息地小相岭山系植被景观在近30a发生复杂相互转化的主要表现和动态变化特征,确定各植被类型具体的变化趋势与变化幅度。结果表明,1)近30a区域内植被景观多样性与均匀度降低、连通性增强,各植被类型不再均匀地散布在整体景观中,逐渐产生优势植被类型,破碎化程度有所缓解。2)针阔混交林是小相岭的基质类型,与针叶林不断增加,并且前20a增加了14.27%,增幅最大;亚高山灌丛草甸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高山灌丛则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并且前20a下降了11.05%,减幅最大;而高山草甸30a间景观基本保持不变。研究结果不仅可揭示该山系的景观分布结构和景观变化规律,而且也为当地植被生态环境的宏观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瓦屋山森林公园旅游者人口学特征和行为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游客的人口学特征、行为特征及对景区的感知等几个方面对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表明瓦屋山森林公园的游客以高等教育学历为主。从事的职业类型多样,收入中等偏上;游客的滞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出游动机单一;客源市场为本地游客型,93.19%为省内游客;旅游方式以亲友结伴,自驾车为主;游客对号区的意见较多,重游率仅26.70%。针对上述各项特征,文章对景区的客源地、旅游线路、服务设施和公园的竞争策略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30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对我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少的小相岭山系进行森林植被景观相关研究分析,从该山系的主要研究课题、植被景观的研究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等4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大熊猫栖息地植被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以森林风景资源为主体的城郊山岳森林公园。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对该公园功能区划和旅游产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设计。结果表明,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可分为6大功能区,主要定位为生态功能、科普功能、游憩功能和休闲功能;旅游产品分为7个主系统、19个子系统6、8个主要产品项目。旅游产品的合理设计与开发,将有助于提高该公园生态旅游服务,大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GIS技术和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从景观指数方面定量分析了龙门山系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植被状况良好,森林景观以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其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91.65%;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整个区域的基质,与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一起构成该保护区的4个主要植被景观要素,其它植被类型镶嵌其间;高山灌丛的分布面积最小,斑块数量最少,异质性最低,景观地位最弱.与其它研究区域相比,该保护区的森林植被景观具有类型丰富、多样性高、优势度大、破碎度低的总体植被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7.
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了物种栖息地的急剧丧失和破碎化。大熊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种,受到人类干扰的严重威胁。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放牧成为大熊猫栖息地最严重的的人类干扰因子。探究放牧对栖息地影响的内在机制和科学管控措施也成为了近年来大熊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项目于2022年4–6月在美姑自然保护区放牧最严重的区域,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精确评估放牧家畜对大熊猫主食竹及林下栖息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牲畜利用的样方中竹子株高和基径都比大熊猫利用样方中低,并且枯死竹数量更高;放牧会增加林下土壤的容重和酸碱度,降低土壤水分含量,可能是造成竹子的枯死原因之一。研究结果有助于制定合理的保护管理策略,为解决大熊猫栖息地内严重的放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