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4篇
综合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肥组合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在陕北黄土高原具隔水小区的日光温室内,设计完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不同水肥组合对结瓜期黄瓜叶片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结瓜期,所有处理黄瓜叶面积逐渐增加,而叶片扩展速率、叶片组织含水率、叶片中游离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黄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均先增加后降低;当土壤含水率一致时,高肥处理(N:600 kg/hm2,P2O5:420 kg/hm2)叶面积、叶片扩展速率、产量和WUE显著高于低肥处理(N:420 kg/hm2,P2O5:294 kg/hm2);低肥处理产量随土壤含水率增加而增加,高肥处理随土壤含水率增加先增加后降低,WUE随土壤含水率增加而降低。中水高肥处理(WmFh)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日变化均高于其他处理。表明,中水高肥处理(田间持水率>75%~90%,施用N:600 kg/hm2,P2O5:420 kg/hm2)黄瓜在结瓜期叶片生长健壮、光合作用强、产量较高,节约了水资源。  相似文献   
2.
镇原试验站是1972年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为在陇东地区普及农业新技术设立的农村试验基点,此后随着农业科研与示范推广工作的需要,几经更名扩建,强化科研团队和基础条件建设,使服务"三农"的能力显著提升,成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在陇东地区的展示窗口。2005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农业部镇原黄土旱塬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相似文献   
3.
通过春季低温气象条件下对庆阳市宁县湘乐樊湾村配置有授粉树及无授粉树雾施花粉果园22年红富士果树花期授粉情况及套袋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低温气象下,每棵授粉树以空气或微风为传粉媒介能够满足面积225m2果园范围内果树授粉,面积为667m2果园合理配置3棵授粉树可满足稳产要求;果园配置授粉树能够显著地提高果树中心花朵的授粉率。春季低温气象条件下,配置授粉树是20年以上品种纯化果园应对冻害多发必备的稳产措施,也是丰产、优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武冈市2018年第一代马尾松毛虫直升机防治为例,详细阐述了利用ArcGIS软件对第一代马尾松毛虫发生区进行飞机防治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同时结合GPS的精确定位、飞行控制以及历史航迹等评估防治效果的方法,可进一步提高飞机防治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应用中的精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地表覆盖方式对辣椒 (Capsicum anmuum L.)水分利用效率、品质、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及植株和土壤中氮素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可增加辣椒整个生育期土壤水分含量。覆盖地膜和覆盖秸秆+地膜比其他地表处理方式能显著增加辣椒的产量和经济收入,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水分利用效率。覆盖可显著降低耕作层(0—20 ㎝)土壤硝态氮含量,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但对各土壤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对品质而言,覆盖地膜处理辣椒果实pH、维生素C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且其电导率、阳离子交换量和硝酸盐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覆盖可增强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叶片中的全氮含量,显著降低每百千克产量氮肥吸收量。从提高辣椒的品质、环境安全、肥料利用和经济效益各因素考虑,生产中辅以科学的水分管理,覆盖地膜和覆盖秸秆+地膜是可行的地表覆盖方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虚拟运动副的开链机构误差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农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其运动精度受到更多关注。作为其基础机构的连杆机构误差建模,传统上大多基于齐次变换矩阵的微分法,建模过程不直观,误差变换矩阵为非齐次矩阵。因此,将串联机构的D-H参数误差等效为虚拟运动副运动的结果,以旋量理论为数学工具,建立机构误差模型;将输出构件的位置和姿态误差分别用移动副旋量运动和转动副旋量运动表示,给出其大小及方向的计算方法。以PUMA560机器人为例,在Matlab下编程进行了误差仿真分析,并使用Adams软件对误差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2种分析方法只有0.001 mm级的差异。结果表明该误差建模与仿真方法正确有效,建模过程直观简便。  相似文献   
7.
水土保持耕作及施肥对盛花期大豆光合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陕西安塞田间试验,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在自然条件下对黄土丘陵区旱作农田传统翻耕化肥(CF)、翻耕有机肥(CM)、翻耕无肥(CN)、免耕化肥(NF)、免耕有机肥(NM)、免耕无肥(NN)等处理下盛花期大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及影响因子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种不同处理的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在11:30、16:00出现.NM、NF处理对提高大豆净光合速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以有机肥(NM)最为显著.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之间达极显著正相关(P<0.01,r=0.999 4).气孔导度日变化也为双峰,峰值分别出现在11:30、16:00.不同处理下,大豆的水分利用效率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低谷出现在13:00以后.其中,NF、NM处理能显著提高大豆盛花期的水分利用效率.相关分析表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温、光合有效辐射及基于叶温的蒸汽压亏缺是大豆光合作用的促进因子,而胞间CO2浓度、空气CO2浓度、空气相对湿度则为主要的限制因子.CF、NF处理在8:30~10:20和13:00,CM、NN处理在8:30、11:30~13:00、17:30,CN、NM处理则在8:30、13:30各影响因子与净光合速率相关程度较高,相关系数一般在±0.9以上.在黄土丘陵区旱作农田大豆最适宜的管理方式为NM、NF.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密闭粮堆的薄膜下安装通风管道,既解决了“双低”密闭有易降温的问题,又可借助通风管道进行熏蒸,使AlP不接触粮食,毒气迅速分布,效果明显。同时,借助电子测温仪测温,可大大减轻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产量苹果园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的差异及其在土壤剖面的分布特征。[方法]通过测定甘肃宁县湘乐塬22年生高、中、低产量乔化红富士果园0~200 cm土层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比较分析土壤养分含量及分布特征。[结果]湘乐塬22年生高、中产园乔化苹果树一般在地表以下40~60 cm根际存在一个吸收活跃的土壤微区域,在90~120 cm土层存在一个有机质、氮、磷、钾等的土壤累积层,构成土壤营养缓冲库。高产园土壤营养缓冲库累积量大,中产园土壤累积量小,低产园不明显。[结论]湘乐塬高产苹果园较深土壤层存在营养缓冲库,养分累积一般不会造成地下水体污染,且是苹果园果树可持续高产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区免耕条件下两种土壤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定合理环保的耕作制度,2007~2008安塞田间定位试验黄土丘陵旱作农区大豆(Glycine max L)、玉米(Zea mays L)、红小豆(Semen Phaseoli)、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inn.)在翻耕化肥(CF)、翻耕有机肥(CM)、翻耕无肥(CN)、免耕化肥(NF)、免耕有机肥(NM)、免耕无肥(NN)等水平下的农田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结果表明:在作物花期,大豆、玉米土壤脲酶活性较高,蔗糖酶活性较低,而红小豆、马铃薯则与之相反,差异极显著.到作物收获后,玉米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增高,增幅在83%以上,而马铃薯、红小豆、大豆三种作物土壤脲酶活性降低,降幅在10%以上,蔗糖酶活性增强,增幅在40%以上.从花期到收获后,免耕降低了土壤脲酶活性,提高了土壤蔗糖酶活性,在黄土丘陵沟壑旱作农区两种土壤酶活性表现较优的作物为大豆、玉米,较优的处理为NM玉米、NF大豆,其田间环保效应为:作物生长期间两种酶活性比较高,收获后两种酶活性则降低,有利于提高作物生长期土壤肥效利用率,减少作物收获后温室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