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4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于1988年在南京进行,供试短季棉品种876,处理分麦后直播(5月28日播种)及麦后移栽(4月20日播种,5月25日移栽)作为对照。研究结果,麦后直播棉棉苗生长快,缩短了出苗到现蕾的时间,与对照  相似文献   
2.
麦后移栽棉播种期和移栽期比麦行套栽棉迟,但移栽后气温高,棉株生长发育快,生育期以及棉株干物质积累与麦行套栽棉的差距逐渐缩短,到了吐絮期营养器官、生殖器官干物重与麦行套栽棉持平。各项生理代谢特性测定结果,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强度、主茎皮可溶性糖含量各个生育期麦后移栽棉均高于麦行套栽棉,净同化率、根系伤流量则于花铃期后高于麦行套栽棉,这是麦后移栽棉发育快的重要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3.
棉铃发育研究——Ⅰ.伏桃、秋桃发育及糖、氮代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铃重量,是构成棉花产量重要因素之一。棉铃常按开花先后不同,划分为伏前桃、伏桃和秋桃(俗称“三桃”)。在生产上,一般伏前桃占“三桃”的比例不高,但其数量多少,常为棉株早发与否的重要标志。伏桃发育充实,棉铃较大,其所占比例的多少,对棉花产量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秋桃重量比伏桃轻,但要进一步提高产量,也必须在多结伏桃的基础上,增结秋桃。过去对棉铃发育侧重于  相似文献   
4.
一农作物复合羣体的定义与发展的历史农作物群体就其组成的作物种类而言,可分为单一群体与复合群体两大类。复合群体是在栽培条件下,一定的田块上,由一个以上的作物种类、互相密切联系和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5.
棉籽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棉花出苗、棉苗长势以及纤维品质和产量.群众素有以伏桃棉籽留种的习惯.近几年,我省由于受棉区改制和气候条件等影响,棉花经常迟熟,晚秋桃所占比重高,棉籽不能充分发育,质量差.本文重点在于测定伏桃、晚秋桃棉籽的脂肪酸组成、种子密度、发芽率,以及出苗后的棉苗长势等,借以阐明棉籽质量与发芽、出苗的关系及其生理生化基础.  相似文献   
6.
启东、海门两县是江苏省主要产棉区域,具有既能高产又能稳收的特点。以1961—1962年两年平均而言,占全省棉田面积的13.26%,比全省平均单产高出50.20%,占全省总产的19.99%。不仅棉花高产稳收,粮食产量也是如此。夏熟作物三麦、蚕豆,虽因前后作套种关系,播种较稀,但平均亩产量仍达125斤(1958—1962年平均)。秋熟作物以玉米、大豆间作为主,虽系旱作杂粮,  相似文献   
7.
棉花营养钵薄膜育苗移栽和棉花直播薄膜地面覆盖栽培,简称“两膜”栽培,这是将工业物化劳动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各棉区因地制宜示范推广后,早熟、增产显著。中央到地方都很重视这项技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角洲棉区农作制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三角洲植棉已有七、八百年历史,其棉区农作制的演变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 十七世纪初,棉区已采取稻棉轮作、冬季休闲或种绿肥,人口较密的地区则为棉麦两熟,此时棉麦套种尚处于萌芽阶段; (二) 十七世纪前期到新中国成立的三百多年中,由于人口增加,一年一熟的棉田渐渐减少,棉麦两熟的越来越多; (三)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充分利用土地,棉粮兼顾,因此棉区的农作制有下列一些转变:1.稻棉轮作区原来以植棉为主,现在水稻渐占较重要地位。2.旱粮棉区的棉农创造了多种棉花和粮食作物的间作套种方式。3.1965年起,有些地方以玉米与棉花间作,但对棉花生长发育不利。  相似文献   
9.
1987年江苏省棉花生产,在连续两年减产后有所回升。据江苏省统计局1987年11月下旬预测:皮棉总产40.9万吨,比1986年增加0.79万吨,增长2%。棉花增产主要是面积增加。1987年棉田面积818.84万亩,比上  相似文献   
10.
将麦后移栽棉开花期分成四个时段:7月31日以前、8月1~15日、8月16~31日及9月1~10日。灰色关联分析表明,1988、1989年均以8月1~15日的成铃速率(个/亩/日)对亩有效铃数的关联程度最大。因此,提高8月1~15日成铃速率是麦后移栽棉增加亩有效铃数的关键。 密度对8月1~15日成铃速率有明显的调节效应。1988、1989年均以4600~4800株/亩左右,8月1~15日成铃速率最大,因而产量也最高.在一定密度范围内,8月1~15日成铃速率取决于每亩总光合面积和总光合生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