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农学   5篇
园艺   1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惠杰先生,雅好盆景已有30余年,特别钟情家乡的山杜鹃。先生常说,杜鹃根基苍古,枝干虬劲,叶青青而花似锦,实为盆景桩材之上上品。经过多年的钻研,先生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创作山杜鹃盆景的绝招。选桩上多以古桩多干为首选,这既迎合了杜鹃的天然生理习性(野生杜鹃多呈丛生灌木状),又为后天的造型提供了便利(容易获得丛林多干形态)。杜鹃花繁,但却很难形成粗壮的枝托,所以岭南盆景的截干蓄枝技法在杜鹃的造型上很难运作。  相似文献   
2.
读了赵庆泉大师的佳作《中国盆景走向世界》受益非浅,感慨良多。很有些话想说,又觉得自己身小力微,不足于附会大师。于是便找出了《花木盆景》近年来刊发的众多的关于中国盆景与世界的章,再次解读,切实觉得赵大师的章朴实,又切中时弊,既深入透彻,又浅出明理,宾服之余,谈些想法,不足之处,还请大家见谅。  相似文献   
3.
作品《备有清香迎远客》(见下图)是用一株野生黄栀子经换冠后制作的。2000年2月获得这个野生黄栀子桩坯,干径10厘米,高45厘米,桩坯收尖自然,桩型优美,是野生黄栀子中的上等桩材。缺点是没有细根,只有两大根。桩坯裁截到位后,对大根的切口用凿子修平,并涂抹掺有生根剂的黄泥,以促进生根,对枝条的切口也用干  相似文献   
4.
三、研究大师的作品,学习创新的方法继承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记得有位国画大师说过:“学习三五年,创新一辈子“。要学习一种技艺并不难,但要创出一种属于自己的风格来,淡何容易。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向传统学习外,更要向大师们学习,去研究他们的作品,特别是研究他们的成名作品,从中品味他们的造景方法,领略其中的文化品味,为自己的创新之路找到突破口。比如素仁和尚的文人树,清雅飘逸,就那么几个小树杈,内涵似乎了了,但其所传给欣赏者的感受却极其丰富,每一个有较深  相似文献   
5.
中国盆景是人与自然和谐后的产物,既是对自然的摹写,也是对艺术家心境的摹写。需要凝炼自然,状写心意,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润下诞生的一种高雅艺术,不仅要追求树相的美观,而且要能够表现比盆景树相本身更深层的意蕴。表现比作品本身更深层的东西,也是各门类艺术作品的共性。所以,我们常说盆景是画、是诗、是音乐,其实盆景就是盆景,是假托盆、树、表现的一种“景”。其重点是景,而不是其他。只有我们弄懂了盆景的真正内涵,创作的目标才会更加明确,创作的过程才会清晰而简洁。  相似文献   
6.
最近有些读者反映,国内盆景园水平良莠不齐。有些著名盆景园参观后让人长了许多知识,而个别盆景园参观后却令人失望。有的是场地宽阔却少珍品,特别是缺少高雅盆景;有的是盆景佳作不少,但管理却不尽人意。为了促进盆景的大发展。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便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题名:《相伴永远》树种:偷树规格:7()enl x 55enl作者:魏玉坤题名:《阳春白雪》树种:搔柳规格:105em x 105cm作者:齐胜利河南省第七届盆景展作品选登@冯如林 @刘启华~~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盆景事业的迅猛发展和人们对精品盆景的追求,柏树盆景的造型技法有较大突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也有一些让人遗憾的问题。比如,贪大求怪而功力不足.密叶虚景而技法不到,片面舍利而厚重不够等。近日,得观盆景艺术大师王选民创作的《身从闲云》,赞叹之余,觉得有些地方很值得玩味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冯如林 《花木盆景》2005,(12):20-21
邵廉洁先生,于盆景之道纯为一玩。工作繁忙之余荷剪穿梭于景树之间,则心静神逸,安然自足。十余年过去,不料竟成一癖,盆景之好,再难割舍,且愈迷愈痴,不能自己。为一好所累,不仅遍访名家,广交益友,共同寻求盆景创作之路;而且读美学,研画论,以期顿悟。时间长了,竟也形成一套自己的东西。比如技的取舍,他认为只要你弄清哪些是该留的,  相似文献   
10.
冯如林 《花木盆景》2007,(12):16-17
近年来,随着盆景事业的迅猛发展,精典作品的不断涌现,以及国外盆栽的影响,盆景的传世功能渐为人重,也正成为很多大家的追求。但研究与创作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隐忧,比如部分作品相貌趋同,南北差异越来越小,个性张扬的作品越来越少,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实在令人惋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